材料一:3月18日,化湿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复的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说:“与化生药物研发流程不同,化湿败毒颗粒直接来自临床,是‘边救治、边总结、边优化’逐步形成的。化湿败毒颗粒能抗击病毒,消除炎症,在新冠病人救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全世界应对新冠肺炎重大事件的特殊时期,化湿败毒颗粒临床试验批件,传承与发扬中医药防治疫病经验理论,用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摘编自严玉洁《首个治疗新冠肺炎中药临批件通过》,中国日报网2020年3月19日)
材料二:知名健康节目《奥兹医生秀》的主持人奥兹说:“中国为世界贡献了许多财富。中医药是其中之一。比如西医没有办法回答我们‘为什么人会感到疲倦’,中医可以给出一些答案。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所感也与之有关。
奥兹认为,中医药应进一步重视药理研究。揭开其“神秘面纱”,让公众更好理解。
2019年5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外感病、脏腑证等中医病证名称,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这让奥兹也感到非常振奋。他说:“中医药已经迎来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
(摘编自孙亚慧《“中医药迎来走向世界最好时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1月14日)
材料三: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布达佩斯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代表齐聚一堂。
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亨德•乔鲍表示,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非常睿智,值得世界学习。
在产品展区,一批先进的中医脉诊仪、舌诊仪等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而在专门设立的工作坊中,泛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文贝托•马赞提正在演示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神奇礼物,”文贝托•马赞提一边讲解,一边分享自己在意大利的工作感受,30余年间,他接待了上万名患者,“针灸不仅减轻了疼痛,还有效避免了长期服用处方类止痛药带来的副作用。”
德国第一家中医院魁茨汀中医院的负责人施道丁格尔对此深表认同。“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相结合的疗效一次次给我们惊喜,中西医可以相互配合,更好地造福人类。”
“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说,“中医药‘走出去’前景光明,但还存在文化、法规等多重困难。实现中医药教学、诊疗等全流程的规范化,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
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将基本形成,中医药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于洋《造福人类,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9日)
材料四:诞生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卓越贡献,它凝注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成为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也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文明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进一步对外阐释、传播好中医药文化,不但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价值观、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中医药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悬壶济世”等理念,渗透着国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之道。其“治未病”的医学思想,贯穿着中国人对于小到人体各脏器间、大到天地草木间的整体性思维,体现着以和为贵、顺应环境、协作共赢的精神禀赋。中医药文化凝聚、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是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抓手。
目前,许多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依然存在,需要世界各国协力攻克,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纽带作用,如扩大和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携手培育中医药人才、开办中医学院、搭建体验平台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崇和向善的文化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合作精神。
在多元文化交织共生的时代,文化有融合,难免也有冲突。但对话和交流无疑是化解冲突的最佳渠道。特别是在应对疾病、获取健康这一人类的共同课题前,弘扬中医药文化绝不是与西医对抗,而是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交流医学经验,其享医学成就。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
(摘编自秦毅《让中医药文化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报》2019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