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

    (摘编自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材料二: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创新人才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新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国、日本学生,但是实践能力较低;中、英、日学生在思维独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更突出表现在创造性人格类型的差异上。

    (摘编自林崇德《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的特征》)

    材料三:

    2019年5月,近1800名青年科学家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425个相关赛事中脱颖而出,参加由英特尔赞助的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ISEF)。

    该赛事原本是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旨在鼓励中学生创新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在英特尔冠名赞助之后,其参赛范围才逐渐扩大到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中科学竞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的“世界杯”之美誉,参赛学生人数也不断扩大到全球的数百万名中学生。

    中国区ISEF参赛选手均是从“全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等国内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创新人才。截止到目前,已有超过500名中国学生的300多个项目入选决赛,并获得了300多个奖项。

    (摘编自《英特尔ISEF:中国学生角逐国际大奖》)

    材料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短板。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一个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灌输式的培养方式间接养成了学生被动接收的学习惯性。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中学和高校密切合作。高校与中学之间应展开深度合作,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达到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目的。

    研究显示,创新人才与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因此不能以成绩拔尖作为衡量标准。要制定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运用选拔性识别和过程性识别进行综合选拔。同时,也要妥善化解创新能力培养和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为创新人才提供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绿色通道。

    (摘编自《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1) 下列对“创新人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创新人才既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 B . 创新人才在某些方面开展创造性劳动,通过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 C .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球共识,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每年都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数百万中学生参赛。 D . 创新人才与其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正相关,一些创新人才可能无法仅凭高考成绩升入大学进行深造。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加来道雄对鲤鱼世界的遐想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好奇,这对于他长大成为物理学家有一定的作用。 B . 无论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强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人才。 C . 不同国家青少年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存在差异,中国学生在科学想象力和创造性人格类型方面,与英日学生不完全相同。 D . 中国参加国际工程与科技大奖赛的选手为国内青少年科创类赛事的佼佼者,他们在ISEF决赛中已获得三百多个奖项。
    3. (3)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需要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