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

    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面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的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难辞其咎。“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宁的“悉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

    “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性。 B . 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色。 C . 我国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 D . 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房子多有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向南,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B . 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就是中国建筑上所说的“文法”。 C . 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种与人和生活的亲和力,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 . 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从重要的概念入手,目的是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构成原理。 B . 材料二按照总分结构,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由表及里,层次清晰。 C . 材料三从现象入手,多次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意在客观地分析现代建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D . 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往往”“一般地”“似乎”这类的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分寸感。
    4. (4) 建筑师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传统才能塑造有灵魂的现代城市建筑?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5. (5) 下面两个选段中分别表现出了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具体特征?请简要说明。

      ①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②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