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2高一下·潮阳期中) 国家治理关乎民生

    材料一:商周时期的统治者已经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认知和经验。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统治者应该强修养、克己成仁,实施养民、富民、教民之治。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力主君为民而设、统治者要推行“仁政”。

    ——摘编自严炳洲《从以民为本到人民至上——民本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研究》

    材料二:汉初,经济的凋敝和秦亡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为富安天下”,只有与民休息、尽快恢复社会经济,才是兴邦的根本出路。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文景之时,先后“除肉刑”,“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摘编自马卫东《中国古代三大治世的历史成因》

    材料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毕生追求的革命纲领。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倡导民生主义。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他一生都在力行振兴实业的革命实践,他主张在“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的前提下,可利用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摘编自韩喜平《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评析》

    材料四: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017年中国GDP总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门小军《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及其经验启示》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其带来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列举孙中山提出的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主张。
    4. (4) 从材料四中任选一种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说明其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