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大庆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研究音乐审美。

    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梳理,不可避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挖掘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

    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

    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

    在古人看来,“德音”才能称之为“乐”。音乐对行为与性格的作用效能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乐教”的追求中,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先哲最早认识并不断加以论证的音乐心理美学命题之一。

    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透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

    《乐记•乐本》有关于“乐”通过声音产生、表达情绪的记载,认为“乐”是人内心的情绪抒发。音乐是人的情绪到达某一特定程度后有感而发的,也便因此拥有记录情绪的功能,能够引起听者某种情绪的共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音乐哲学家贝里尼通过测量人的情绪体验,正式提出了诱发理论。在现阶段有关音乐诱发情绪研究成果中,有七种机制被证实具有解释音乐如何引起听众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情绪方向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音乐是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 B . 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应关注其本质属性、存在方式等的哲理运思。 C . 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审美。 D . 七种机制的证实、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结构清晰严谨。 B . 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 C . 文章用孔子、孟子的观点,佐证了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D . 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概括性极强,观点鲜明,论据兼具古今中外,使论证更为严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B . 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的音乐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 C .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把音乐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 D . 《乐记•乐本》认为,音乐能引起听众的某种共鸣,而贝里尼诱发理论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诱发听众的情绪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