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大医(节选)

    马伯庸

    一九〇四年七月三日,关东。

    一对留着辫子的关东父子,穿着日本兵的衣服。在这对父子身后,还跟着足足两百多个男女老少,俱是一样装扮。在这支诡异的队伍最前头,是一个和尚。

    这些村民来自关东盖平县的沟窝村,一个很不起眼、很穷的山村。前两天,一个叫觉然的游方和尚来到村里,向村长方大成提出个古怪要求:

    他想请村里出两百号人,去附近的老青山转一圈。什么都不用干,转一圈就行,但去的人都得换上日本陆军军服——这个他负责提供——事成之后,衣服归村里作为酬劳。

    此时已近午时,不知不觉,这支古怪的队伍钻出了老青山,爬上山麓旁的一片浅绿丘陵。

    带路的觉然和尚突然慢了下来,似乎在提防着什么。方大成见他行迹古怪,不由得多留了点心。他突然注意到丘陵上方有一群灰大眼在盘旋,久久不肯落下。

    灰大眼在飞鸟里最是护家,它们不肯飞远,说明这片林子里有巢;它们又不敢落下,说明林子里有人,而且人数不少!

    方大成一惊,忙要开口提醒觉然。可他话还没出口,就听见坡顶响起一片炒豆般的枪声。

    头顶无数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在沟窝村村民的头顶……

    方大成神智还算清醒,但伤口血涌不止,十分吓人。

    方三响知道首先要止血才行。他从父亲怀里掏出一盒洋火和烟斗,干烟叶烧成灰往伤口上抖落,又在附近薅了几把刺儿草和楼斗菜,拿嘴嚼碎了敷上。这都是老猎人止血的法子,方三响常年跟父亲出门打猎,手法熟练得很。

    “三响,三响,别瞎忙活了!”方大成道,“先瞅瞅你自己的腿,别落下残废。你得想办法回去!”

    “要走一起走!”方三响报着嘴。

    方大成急道:“你得把还活着的乡亲们都带回去,他们都是被我带来的,不能全死在这里!这是咱们方家的本分!”

    方三响抬起眼来,环顾四周,只见沟底密密麻麻躺倒了一大片,蓝的军服,黄的泥浆,红的鲜血,混杂成一片刺目的色彩组合。

    整整一个多时辰过去。方三响给二十几位轻重伤员做了止血处理,一盒洋火用得干干净净。有几个村民一边接受着处理,一边痛骂方大成猪油糊心,竟然把这么多人送上死路。方三响心中恼怒,可一想到这是方家本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低头忙活。

    然而他实在精疲力尽,眼皮子变得愈加沉重,不由得昏睡过去。

    不知睡了多久,方三响感觉有异。他猛一睁眼,发现一个大胡子洋人正趴在自己小腿上,仔细用镊子扒拉着什么。他下意识要缩腿,却被旁边一个穿纺绸短衫的中国人给按住了。方三响认得,这是辽阳的一个医生,叫吴尚德,曾去村里瞧过几次病,远近名声颇好。

    方大成虚虚问道:“吴先生,到底是咋个回事?”

    吴尚德缓缓坐下,盯着方氏父子:“老方,你们可是上了日本人的当啦。那个觉然和尚是个日军间谋,他用几百套旧军服为饵,骗取你们冒充日军部队,好让俄军误判日军的主攻方向。”

    方大成气愤地猛一捶地,怒不可遇。过了一会儿,又问道:“那吴先生你和这位……怎么会来这里?”

    “咳,此事说来话长!”吴尚德又说开来。

    俄、日在东北这一场大战,让无数中国平民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偏偏大清宣布局外中立,无法出手施救。消息传到上海,有一位叫沈敦和的善长仁翁集合各界贤达,成立了一个“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东北同胞展开民间救援。魏伯诗德与吴尚德是当地的传教士和医生。两人路过老青山时,觉察动静有异,这才发现了沟窝村村民的窘境。

    “红十字会是什么?”方三响一脸困惑。

    吴尚德一亮胳膊上的红十字袖标:“这红十字乃是一个国际慈善组织,已有四十一年。它不问立场,只要是战争伤兵以及难民,均一体施救。所以各国交兵都有约定,不得妨碍红十字会行事,亦不得加害佩戴红十字标识的人员。”

    方三响大喜:“这么说,俺们村有救了!快把我们救出去吧!”

    吴尚德和魏伯诗德对视一眼,却都面露尴尬。吴尚德道:“大清还不曾加入日来弗公约,不算红十字会正式会员。想要把你们带出去,非得让俄国人先承认我等的红十字会身份才行。”

    “那,那要怎样才好?”方大成身体一挣,脸色要时变得灰暗。

    吴尚德怔怔片刻,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他没有回答,只是默默从袖子上扯下红十字标,递给方三响:“你腿上的枪伤,得尽早去牛庄治疗才成。来,戴上这个,与魏伯诗德先生一并离开,只要人数对得上,毛子不会为难。”

    方三响先是一愣,旋即摇头:“不成不成。俺爹还在这,沟窝村的村民也在,俺不能抛下他们自己跑掉。”他把袖标推了回去,态度十分坚决。

    魏伯诗德很好奇,这孩子没受过教育,也不像任何宗教的狂信徒,他的信念来自于哪里?

    “活着。”吴尚德低声回答。

    “活着?”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信念。”

    “既然如此,他应该接过你的袖标,跟我离开这里。”魏伯诗德不解。

    “中国人所谓的活着,并非只是个人的追求与获得。倘若这孩子现在抛弃父亲与乡亲离开,即使他还活着,灵魂也已经死了。”

    村民们的哭声和哀哀惨呼从不远处传来,忽断忽续,沉重的死亡气息弥散在野草之间。两个人注视着那个孩子,没再说什么。

    魏伯诗德不忍见这绝望的氛围,缓缓开口:“其实,这件事也不是没有转机……”

    “我在牛庄出发前,曾看过上海发来的简报。清廷驻英公使在六月二十九日,已经在瑞士补签了红十字会公约,只要朝廷发布公告,便可正式生效……”转头对吴尚德:“请你赶回牛庄,守在营口港电报局前。一有官方公告出来,你立刻找到两国军方开具证明,带一支救援队过来。”接下来,这些无辜的生命能否得救,将取决于那个消息多久从伦敦传到营口港。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了这支农民队伍的古怪和诡异——日本兵的衣着、和尚领头,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B . 方大成通过丘陵上方盘旋着的一群灰大眼就马上判断出林子里面有大队人马,说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 C . 文中两次提到“方家的本分”,前后形成了呼应,这是作为村长的方大成和作为儿子的方三响个体担当的体现。 D . “红十字”在小说中成为了一种象征,既是医者魏伯诗德与吴尚德的医者仁心,也是村民可能获救的希望所在。
    2. (2) 文中关于方氏父子、吴尚德和魏伯诗德对话的场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廷宣布局外中立和“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开展民间救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更突显了社会的动荡与黑暗。 B . 村民们的哭声和惨呼声,吴尚德和魏伯诗德的无声注视,一动一静,有力地渲染了当时凝重悲凉的环境氛围。 C . 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法,写出了方氏父子在陷入绝境时的疑惑和担忧,坚守和希冀。 D . 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无辜的生命能否得救,读者无从得知,但留白式的处理却让小说增添了一丝希望的光亮。
    3. (3) 这篇小说场景描写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4. (4) 《收获》主编程永新认为:马伯庸通过文学叙事实现了对人的精神领域博大而精准的书写。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