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杭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高宗绍兴六年十二月,左司谏陈公辅请禁程氏学,从之。先是,崇宁以来,禁锢元祐学术。帝渡江,复尊尚程颐之学。至是,公辅上疏,言其弊害。七年五月,胡安国闻陈公辅请禁程颐之学,乃上疏曰:“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其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夫颐于《易》,因理以明象,而知体用之一原,于《春秋》,见于行事,而知圣人之大用。诸经、《语》《孟》,皆发其旨,而知其入德之方,则狂言怪语,岂其文哉?孝弟显于家,忠诚动于乡,非其道义,一介不以取予,则高视阔步,岂其行哉?自嘉祐以来,西都有邵雍、程颢及其弟颐,关中有张载,皆以道德名世,著书立言,公卿大夫所钦慕而师尊之。及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愿下礼官,讨论故事 , 加之封爵,载在祀典。”疏入,公辅论安国学术颇僻,安国遂辞召命。

    孝宗淳熙十五年六月,除朱熹为兵部郎官。先是,熹以周必大荐为江西提刑,入奏事,或要于路曰:“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慎勿复言。”熹曰:“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及入对,上迎谓之曰:“久不见卿,卿亦老矣。渐东之事,朕自知之。今当处卿以清要,不复以州县烦脚。”奖谕甚渥,遂除兵部郎官。熹以足疾乞祠。兵部侍郎林栗与熹论《易》《西铭》不合,遂论“熹本无学术,徒窃张载、程颐之绪馀,为浮诞宗主,谓之道学,妄自推尊。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置朝列,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邀索高价,门徒迭为游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累日,不肯供职。是岂程颐、张载之学教之然也。望将熹停罢,以为事君无礼者之戒。”帝谓栗言过当,而大臣畏栗之强,莫敢深论,乃命熹依旧江西提刑。

    宁宗庆元十二月,削秘阁修摆朱焘官。

    嘉定十三年,追谥程颐曰正。理宗宝庆三年春正月 , 诏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二年九月,改封朱熹徽国公。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 B . 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 C . 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 D . 所至辄携门生数十人\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希孔孟历聘之风\绳以治世\之法则乱人之首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司谏,门下省左司谏省称。掌管规谏讽谕,官阶七品。明代以后所司之职及品阶多有变化。 B . “发其微旨”的“微”是精深微妙的意思,与“祸患常积于忽微”中的“微”字含义相同。 C . “讨论故事”中的“故事”是旧例、先例,现在已演变成双音节词,词义转移了。 D . 正月,别称月、开岁、端月等。“隙”即“隙皆”,是二十八宿之二的营宿、壁宿,《离骚》诗句“摄提贞于孟陬兮”中的“隙”也是正月,诗人自称降生于寅月。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高宗时期,左司谏陈公辅请求禁止程颐之学,胡安国得闻此事后,呈递奏疏,条分缕析,以期君主不被谗谣之语蒙蔽。 B . 宋孝宗时期,朱熹由周必大举荐出任江西提刑一职,刚正不阿,秉道直行,有人劝其明哲保身,朱熹断然拒绝。 C . 宋孝宗免去朱熹浙东提刑一职,改授兵部郎官,朱熹以腿脚有病自请退职,后兵部侍郎林栗因与朱熹言论不合而构陷于殿前,孝宗于是免去朱熹一应职务。 D . 程朱道学在宋朝历经推崇贬黜,二程、朱熹等人也多有浮沉;期间有人因个人恩怨而被中伤,有人因论道不一而遭诋毁,但终能诚心如一,体现中国传统士子的德行操守。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

    5. (5) 请根据胡安国的分析,推断出陈公辅奏疏以及皇帝诏书的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