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③,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④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⑤,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②司马:统率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③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④勍(qínɡ):强。⑤胡耇(gǒu):很老的人。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处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神弗福也  福:     

       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国人皆咎公   咎:       

       犹有惧焉   惧: 

    2. (2)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 (3) 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曹刿论战》中提到作战要“一鼓作气”,【乙】文中与其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②【甲】文中“公将驰之”理由是【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4. (4) 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5. (5) 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  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 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 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 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6. (6)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国事的冷漠态度。 B . ​ 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鄙”的观点。 C . 【甲】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曹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 .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选择在齐人三鼓、士气低落之时发动攻击,而子鱼则在楚人还没有渡河时发动进攻,可知他们都善于观察敌情,善于在战场上抓住有利时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