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定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 , 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于五陇阪,将士震恐。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 , 深入我地?”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失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使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B . 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C . 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D . 虏所恃者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征无敌”与“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两句中的“征”字含义不同。 B . “若其不效”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 . “陈于五陇阪”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陈”字含义相同。 D . “何为负约”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两句中的“约”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人劝说唐高祖迁都,以杜绝突厥侵犯,但秦王李世民则认为戎狄扰边,自古就有,高祖统治全国,拥兵百万,如果因突厥而迁都,会遭人耻笑。 B . 李世民希望高祖让他率兵出击突厥,假以数年,一定能俘虏颉利,李建成却嘲笑他在自吹自擂,李世民则坚信自己不出十年一定能平定漠北。 C . 唐高祖让李世民、李元吉带兵抵御突厥,唐朝军队在豳州遭遇突厥兵,李世民主张迎敌而上,振奋士气,而李元吉惧怕敌军盛大的阵势,不敢出战。 D . 李世民巧妙地利用了颉利和突利之间相互猜忌的心理,在突利阵前大谈“香火之情”,成功地加深了颉利对突利的不满,离间了两人关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②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人咸以为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