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杭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意识,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以及民众共 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 次大考的胜利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 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的内  涵,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 神之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 没有被压垮过, 而是愈挫愈勇, 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 抗日战争, 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但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 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 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 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 从耄耋之年的 钟南山、古稀之年的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当地医院工作人员的迎 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 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       争”……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在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 神是战胜风险和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创 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 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 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 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 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 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尚勇,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这些言 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中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 就是中 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

    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 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 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 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 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 在于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 并不是真正的勇敢; 真正的勇敢, 是指人们在危难面 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 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 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 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 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 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 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 任何挑战; 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 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 在道义感召 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   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 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 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 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 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 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 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 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 辩证关系。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遭难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其他 人都惊慌失措, 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 子贡表示 要铭记这次的不幸遭遇, 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 皆幸人 也。”孔子为何珍视这次坎坷遭遇呢? 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  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 “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 在克服消除内心恐惧、忧  愁、烦恼的同时,积极砥砺自我、超越突破, 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 “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的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 无畏勇气的历程相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 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 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 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 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 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人们行动的最高指导 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它能够激励人心, 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 导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 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 之中, 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礼记 · 中庸》有云:“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 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

    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   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 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几,文王日昃不暇食, 仲尼终夜不寝, 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 淫心舍力, 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 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 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辩”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的史伯区 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就是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 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 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 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接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   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就 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B . 尚勇,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是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 感召, 就会产生无畏的气概。 C . 不论“大勇”还是“小勇”,我们都要推崇,不能厚此薄彼, 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 并光大道义。 D . “厚德载物”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两者相得益彰, 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 第二段论证了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重要力量, 第三段引用名 言,列举事例, 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B .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 了“勇者不惧”的大勇。 C . 孔子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 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 真正的 原因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 D . 中华民族在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它凭着自己 “勇者不惧”的品 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
    3. (3) 下列表述, 与材料三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 .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佚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C .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 D . “读不在三更五鼓, 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薛瑄)
    4. (4)  三则材料都就“民族精神”这一话题展开论证, 但论述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一和 材料三作概括说明。
    5. (5)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在论证上的特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