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是游戏,游戏之中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一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儿童游戏时喜欢意造空中楼阁,他们的想象力没有受经验和理智的束缚,还能去来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念头一动,随便什么事物都变成他们的玩具,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虽然“不失其赤子之心”,但他究竟是“大人”,有赤子所没有的老练和严肃。游戏究竟只是雏形的艺术而不就是艺术,它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

    首先,艺术都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没有。儿童游戏时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想要拿游戏来博得旁观者的同情和赞赏。在表面看,这似乎是偏于唯我主义,但是这实在由于自我观念不发达。而艺术的创造则必有欣赏者。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去沽名钓誉,但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因此艺术不像克罗齐派美学家所说的,只达到“表现”就可以了事,它还要能“传达”。

    其次,游戏没有社会性,只顾把所欣赏的意象“表现”出来;艺术有社会性,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意象传达于天下后世,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游戏只是逢场作戏,比如儿童堆砂为屋,还未堆成,即已推倒,既已尽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常加意珍护,像慈母待婴儿一般。音乐家贝多芬常言生存是一大痛苦,如果他不是心中有未尽之蕴要谱于乐曲,他久已自杀。司马迁也是因为要作《史记》,所以隐忍受腐刑的羞辱。从这些实例看,艺术家对于艺术比一切都看重。他们自己知道珍贵美的形象,也希望旁人能同样地珍贵它。

    最后,艺术家既然要借作品“传达”他的情思给旁人,使旁人也能同赏共乐,便不能不研究“传达”所必需的技巧。他第一要研究他所借以传达的媒介,第二要研究应用这种媒介如何可以造成美的形式。比如说作诗文,语言就是媒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不可任意乱用。相传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首两句本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送稿的使者已走过几百里路了,他还要打发人骑快马去添两个“而”字。文人用字不苟且,通常如此。儿童在游戏时对于所用的媒介决不这样谨慎选择。他戏骑马时遇着竹帚就用竹帚,遇着板凳就用板凳,反正这不过是一种代替意象的符号,只要他自己以为那是马就行了。

    总而言之,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需要以研究游戏为前提,因为每个人的儿童时代都曾有过游戏的体验。 B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表明保持孩童般的想象力就能成为艺术家,创造五光十色的意境。 C . 艺术家对作品的重视度远超过儿童对游戏本身的纯粹态度,其价值和意义也在儿童游戏之上。 D . 艺术家既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又要潜心研究传达情思的媒介,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融合一致。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依次从表现、传达及技巧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区别,层次分明而逻辑清晰。 B . 文章将艺术与游戏作比较,突出了艺术不仅要表现意象和意境,还要将其传达公众的特点。 C . 文章以司马迁、欧阳修为例,论证了艺术具有社会性,艺术家须谨慎选择作品语言的观点。 D . 文章既表明游戏对于艺术的源头作用,又明确指出艺术高于游戏,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儿童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设出另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种天分是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B . 艺术的欣赏与创造密不可分,欣赏者会根据想象和情感生出新意境,并把这种意境传达出来。 C . 艺术创造往往以觅得欣赏者为幸,俞伯牙和钟子期就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人间佳话。 D . 游戏往往触发艺术的产生,如果没有文人雅集、流觞曲水的宴游,《兰亭集序》未必会传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