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2021年11月,河南卫视与某站联合制作了一档舞蹈类综艺节目《舞千年》,陆续推出了《相和歌》《孔子》《火》《扶摇直上》《关公)等舞蹈节目,凭借精良的制作与创新的形式,节目一时备受好评。与此同时,迪奥公司在上海举办了《迪奥与艺术》的展览,摄影家陈漫的《骄傲的矜持》成为争议的焦点。照片中一位女模特戴着清朝头饰,头发油腻,妆容暗黑,手指戴着慈禧式的长护甲,这幅作品迎合了西方中心论视角下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因而引起网友的不满。两起文化事件,影响截然相反。在看与被看、凝视与被凝视之间,是什么力量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反映着日常生活领域审美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互渗状况。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因此,审美文化的建构、流变往往与社会格局的变动相关,它是多重合力作用的结果。

    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权,一言以蔽之,就是指是谁决定性地界定了审美文化的性质,主导了审美文化的标准和方向,这个问题必须放入历史与当下的坐标中考量。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日炽,西方文化随列强入侵与国内洋务运动而流入中国。1884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创刊,它是中西文化交汇互通的缩影,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场景不再只是书中的文字叙述,而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呈现:如对西方“热气球”实验、摩天大楼、消火队的“西洋镜”等的报道,在当时可谓令人大开眼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以西方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造成了持续且深入的社会及审美文化的影响。

    商业资本是形塑审美文化的重要因素,鸦片战争以后,商业与贸易的繁荣加速了现代都市空间的形成,西方审美文化也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主导话语形态。资本市场左右着市民与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中国的审美文化呈现出传统审美式微、西式审美逐渐成为精英文化的趋势。但也应该看到,审美文化是复杂力量作用的结果,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审美文化的表征是迥异的。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引导是造就审美文化的关键力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审美文化也趋向于单一。198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走上了经济腾飞的道路,物质财富急速聚集,社会文化也开始走向多元化。一方面,在中国走向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审美文化也形成了新的形态:内与外的联动、中与西的融合建构起一幅多彩的文化图景。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始终都是不断博弈的过程,审美文化的定义权也渗透着各种权力的较量。

    如何走出西方中心论与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他者”定义,并在开放多元的格局中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创造具有深刻普世性的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当今社会,“现代性”不言自明地成为审美文化的标准,它表征在审美文化的民主化、大众化、多元化、消费性等诸多方面。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我们进入了文化批量生产与机械复制的时代,审美文化也早已被纳入生产与消费的环节,具有符号化、狂欢化的特征。面对审美文化的芜杂面貌,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的审慎态度,适时适度地对文化资本进行弹性调控,在开放、多元、宽容的格局中形塑属于中国的“现代性”审美文化。

    (摘编自蒋成浩《观看之道:谁定义了我们的审美文化?》)

    材料二:

    青年群体的审美态度、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审美趣味与审美需要,映照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进步的程度。网络时代的青年审美异化现象已敲响警钟,如何消解异化审美,重塑青年审美价值?

    营造主流审美文化引领的社会氛围。一要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网络审美治理功能,宣扬向上、向善的审美文化,彰显主流审美价值;二要重视家庭审美文化对青年审美理想和审美人格的塑造作用,做好社会宣传,以家庭为单位提高社会成员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让家庭成为网络审美文化治理的坚实后盾;三要持续完善网络空间道德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的法规制度,强化媒体企业和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让“歧赏”和“羞辱的奇观”不再消费新时代的审美文化主体;四要形成网络监管机制,管控制裁恶意传播三俗文化的媒体平台、App、门户网站,净化网络生态,为青年群体形成正确审美价值观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鼓励和引导青年审美素养的自我提升。首先,鼓励青年群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关注个人审美人格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在新媒体同质化之风袭来时提升自我意识,拒绝网络跟风,积极参与健康的审美实践活动,积累审美感性经验,促进个体与审美之间的交流对话。其次,引导青年自觉抵制审美经济发展的诱惑,主动识别被市场娱乐化、浅层化、商业化的审美活动,拒绝接受各类另类审美内容,抵制低俗恶劣的审美趣味,投身于真正的审美文化潮流中,坚决反对审美的过度消费行为和猎奇化、世俗化倾向。最后,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文化审美产品创作,培养审美创造力,发挥审美想象力,传承优秀审美文化,在原有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优秀文创作品给予推广宣传和资金支持,在广大青年自觉、自愿、自主发力于中华审美文明延续的进程中消解审美异化。

    (摘编自张治夏《警惕网络时代的青年审美异化问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晚清到中华民国,随着现代都市空间的形成,审美文化呈现出传统审美式微、西式审美逐渐成为精英文化的趋势。 B . 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引导是造就审美文化的关键力量,它决定性地界定了审美文化的性质,主导了审美文化的标准和方向。 C . 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审美文化具有符号化、狂欢化的特征,我们必须保持批判性的审慎态度去面对审美文化的芜杂面貌。 D . 只要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网络审美治理功能,宣扬向上、向善的审美文化,就能够营造主流审美文化引领的社会氛围。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舞千年》与《骄傲的矜持》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文化,前者反映了具有中国元素的“古风”审美文化,后者迎合了西方审美文化。 B .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审美文化经历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四个历史节点,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标识。 C . 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审美文化也趋向单一,这是商业资本作用的结果。 D . 鼓励青年积极参与文化审美产品创作,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推陈出新,是鼓励和引导青年审美素养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支撑“营造主流审美文化引领的社会氛围”观点的一项是(   )
      A . 著名编剧汪海林,怒批娱乐圈空有颜值、娘里娘气的小鲜肉,认为他们影响甚至是威胁到了社会的审美安全。 B .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用好政策和财政“工具箱”,立足精品创作“北京模式”,启动了“1260”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C . 王新教授的《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堪称家庭美育的良方,主张家长、孩子共建审美金字塔。 D . 教材部积极推动教材插图问题整改,并如期完成插图的重绘工作,以清新雅正、简洁大方的插图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给“审美文化”下一个简要定义。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前应如何构建属于中国的“现代性”的审美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