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时间 |
事件 |
1912年 |
达仁堂始建于北京,其创始人长期在北京同仁堂工作 |
1914年 |
迁到天津并最终确立“达则兼善、仁者爱人”的企业理念 |
1917年 |
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香港等地设立18家分号 |
1934年 |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机器化中药工厂 |
全面抗战时期 |
达仁堂各分店所在地大都沦陷,其业务也因此受到影响 |
解放战争时期 |
在通货膨胀和苛捐杂税的影响下,生产也每况愈下,濒临破产 |
1954年 |
成立达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
1955年 |
达仁堂率先实现了公私合营 |
1966年 |
达仁堂牌子被砸,后改名天津第二中药厂 |
1980年 |
恢复了达仁堂牌号 |
1980年后 |
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在人才、技术、管理、装备、产品等方面形成强大阵营 |
20世纪90年代 |
荣获全国优秀管理奖,成为国家一级企业,全面投入中药现代化进程当中,被国家确定为“中华老字号” |
2001年 |
在上海成功上市 |
——摘编自唐廷猷《中国药业史》
从材料中提炼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达仁堂与中国社会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