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个人生物信息安全如何防护
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生物信息逐渐替代传统密码,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商业领域中。社会公众要意识到“便捷性危险”,谨慎使用个人生物信息;国家更要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立法,为智能时代个人生物信息安全加固防护墙。
②个人生物信息最常见的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比如手机解锁、手机支付、公司门禁、“刷脸”支付等。这虽然给公众网络交易带来极大便捷,但其中也隐藏着不少安全隐患。相比常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信息、密码信息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复制概率较高。例如:1.5米内的“剪刀手”自拍照片能百分百还原出一个人的指纹信息,如果手机丢了,里面刚好有你的“剪刀手”自拍照片,是能通过制作指纹膜在你的手机支付账户直接进行指纹支付的;在朋友圈“晒”照片,也会泄露面容生物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面容信息进行网络支付。此外,手机号码信息、密码信息一旦泄露,可以随时随地修改,但个人生物信息一旦泄露,并无修改的可能性,即便陷入危险境地,也难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我国在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上也还存在一定缺失,个人生物信息的越界、过度采集行为并未及时得到法律惩处,给个人生物信息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风险。
③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防护个人生物信息的安全呢?
④社会已普遍将个人生物信息纳入私权范畴,但其属性尚未得到立法确认,所以应依法明确个人生物信息的私权属性。如,赋予个人生物信息法律权属和地位,罗列个人生物信息种类,比如指纹、面容、虹膜、声音、体态、健康状态、DNA等等,确保个人生物信息保护专项立法涵盖内容广泛。
⑤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社区等要联合开展个人生物信息法制宣讲,告知社会公众乱用个人生物信息产生的严重后果,提高社会公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法治安全意识,让社会公众意识到个人生物信息与其他不同,一旦遭遇泄露无法更改,或将造成一生影响。
⑥强化个人生物信息监督管理职责也是关键的一步棋。在诸多侵犯个人生物信息违法行为中,多数用户自身并不知情,难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需要依赖监督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提前消除个人生物信息的安全隐患,防止因企业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生物信息,导致信息泄露侵犯社会公众合法权益。
⑦对于个人生物信息,政府多一份责任公民就多一份保障,公民多一份警觉就会少一份担忧。
(摘自《人民论坛》2020年10月,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