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下·中江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与印度、伊朗以史诗传唱、经典传诵为主要传播方 式不同,中国人更相信书写下来的文本,并以文本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文明。中国是最早发明 纸张的国家,这就为书写提供了廉价而又实用的书写载体,相比羊皮、简牍、石板、铜器, 纸张能够书写更加丰富的内容,承载数量更多的文字。而且中国还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书籍文本利用印刷的手段大量复制出来,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 复制,并流传广远。此外,中国还是一个喜欢收藏图书的国度,举凡官府、学校、寺庙以及 个人,都喜爱收藏,各朝各代都有公私收藏,保存了大量的图书典籍;而这些公私机构还组 织抄书、印书,使得中国的古籍既得到保存,又不断推陈出新。 因此,延至今日,海内外都 有大量的中国古籍的留存。

    (整理自荣新江《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材料二:

    保护好古籍,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各地纷纷开展古籍普查工作,普查范围逐渐扩大,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档案馆系统, 拓展到文化博物馆等新领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跨越式、 系统性进展,一大批“大部头” 古籍得到发掘、整理、校勘、刊布,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芒。

    数字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让古籍走进人们的生活。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表示,在 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要针对古籍、壁画等活性文化遗产,积极构建科学的数字化 保护利用体系,打造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保护古籍,人才是根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建议,将古籍保护设立为一级 学科,有效整合现阶段相关学科资源,为古籍保护事业打造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让古籍保护 更科学、更规范、更可持续发展。

    (整理自朱羿《加强古籍保护绵延中华文化》)

    材料三:

    “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古籍的普查、整理与出版、修复、数字化等领域做了大量 工作,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下表例举部分项目及相关成果。

    领域

    项 目

    相关成果

    古籍普查

    汉文古籍普查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为270 余万 部, 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

    古籍整理与 出版

    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

    推进历代海洋文献、石刻文献等的整 理与研究, 累计出版近 200 册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

    《中华再造善本》  (续编) 出版,共 计收录 583 种珍贵典籍

    古籍修复

    清宫“天禄琳琅”等国家珍贵古 籍重点修复项目

    古籍修复总量超过 370 万叶

    古籍数字化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 平台建设

    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10 万部 (件) ,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

    (整理自《光明日报》等报刊) 第3页 (共 8 页)

    1. (1) 关于中国古籍大量留存的原因,下列说法与材料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 中国是很早就注重书写的国家,只用书写下来的文本来传播自己的文明。 B . 纸张的发明,为中国人提供了廉价实用的书写载体,有助于书写更多内容。 C . 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中国的典籍比世界其他文明的典籍更早地大量复制。 D . 中国人喜欢收藏图书,公私机构组织抄书、印书,使中国古籍得到保存。
    2. (2) 将材料三与其他材料进行对照分析,结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已普查到的汉文古籍总量有 270 余万部,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B . 在整理与出版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古籍还可以扩大影响力。 C . 设立国家珍贵古籍重点修复项目, 目的是让人们关注古籍修复的技艺。 D . 古籍数字资源免登录在线阅览,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
    3. (3) 请结合资料,简要阐明古籍保护利用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