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下·云南月考) 实用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古人如何点灯

    础德

    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摘自“参考网”,有删改)

    【材料二】

    灯彩,民间也叫“花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特别是每年元宵时节,孩子们提着七禽六畜各种图案和形状的传统花灯,欢腾着,跳跃着,光与火,新奇与欢欣,给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和文化氛围。

    扬州灯彩多以小巧玲珑见长,色彩艳而不俗,形式有宫灯、折灯、走马灯、动物灯、花卉灯等,造型优美,灿烂多姿。扬州的传统花灯式样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久负盛名。

    1972年,扬州首创“孔雀开屏灯”“金鱼吐泡灯”,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1992年,中央电视台与扬州市政府联合在河北涿州唐城外景基地举办了“扬州灯会”,送展的10组大型彩灯和千盏各式宫灯,把唐城装点得灿烂辉煌。“琼花仙子”“霓裳羽衣舞”等大型组灯,以传统的“精、巧、细、活”绝技,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给灯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观者人山人海。

    在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灯彩就榜上有名。

    (根据“百度百科”改写)

    【材料三】

    灯不仅是照明工具,灯在出现不久后就成为灯俗文化的寓意载体。一盏盏灯的光焰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漫漫长夜照明,也寄托了人们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美好愿望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世代传袭。

    灯俗文化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了火之后,由火能驱赶凶禽猛兽继而认为火能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形成了举火驱鬼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灯俗。

    灯俗不仅具有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的远古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周代,“镫”与“登”通用。“登”为谷物登场,又引申为上升、增加、增添,人们取“灯”“登”谐音喻五谷丰登。“丁”为成年男子,“灯”与“丁”谐音,人们为灯赋予“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灯俗仪式成为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灯俗仪式数千年来在人生礼仪、年节时令中熠熠生辉,彰显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李贵龙《灯火阑珊话灯俗》,有删改)

    1. (1) 材料一按照顺序主要说明了
    2. (2) 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对话。

      小江:现代科技已经使传统的灯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灯俗文化也会随之而消亡。

      你:小江,我认为你的观点不正确。灯俗文化不会消亡,因为:

    4.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就扬州灯彩的价值谈谈它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