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系。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 | 录取数据 | 状元人数(据载) | |
唐朝 |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 南方19人,北方51人 | |
宋朝 | 北宋 |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
南宋 |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37人,北方0人 |
材料三:用考试的方法选官,汉代的察举也有。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才学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隋唐,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科举时代。科举开辟了一条向上的社会流动通道,个人可以通过读书应举获取功名,提升家族地位。科举使得受过良好教育的读书人群体不断扩大,他们构成了帝国更广阔的统治基础。科举还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择偶。在上族门阀政治的时代,选女婿看重的是门第。科举时代选女婿看重的科举成功,这叫“榜下择婿”。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常常会责备科举阻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总体而言,我们还是要承认科举曾经起过的种种正面作用。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