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话也用文盲吗
①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
②所谓文言,是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的文章。春秋以前,文言与口语白话的区别并不大,文言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唐朝之后,白话和文言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③那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佰息含量的内容,如果写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盲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举个例子,一部十余万字的《战国策》,需要三十多斤竹简写成,比一个装满了书的书包都重.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④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印刷术。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育格式称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盲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⑤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是白话文了,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盲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⑥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方便点。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⑦到了清朝,白话文和现在的文章基本无异。
⑧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样。
举个例子,一部十余万字的《战国策》,需要三十多斤竹简写成,比一个装满了书的书包都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