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郫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   “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 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  “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   亲也? ”九江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 ”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 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   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夫北面而臣事人者, 固若是    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  日夜会战彭城下;大   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 固若是乎?

    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 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 以汉为 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 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 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 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 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 臣窃为大王 惑之! 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 取天下可以万全。 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 王有也。 ”九江王曰:  “请奉命。 ”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  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 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 得发兵? ”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 而疾走汉并力。 ”布曰:  “如使者教。 ”于是杀楚使者, 因起兵而攻楚。

    (节选自《资治通鉴 ·汉纪二》)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B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C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D . 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 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太宰,官职名,简称宰。相传殷朝设置,为百官之首,西周、春秋、战国 时期为执掌国政的主要大臣。 B . 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锧”,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 中的“俎”都指砧板。 C . 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 的“寡人”即是此意。 D . 北乡,亦作“北向” ,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 于人,文中即是此意。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 名行独立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 B . 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 陷入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C . 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

      月,汉王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

      D . 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 又劝说九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

      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鸿门宴》)

    5. (5)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 话又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