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牡丹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裁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梴“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褥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漏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释】①梴:棍棒。②驺(zōu):同“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 道既通/游事齐宜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人”,周代统治者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B . “晋国”,周朝的诸侯国,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后晋国分成韩、赵、燕三国。 C . “三代”,本文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 .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尚书》是我国上古时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有“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之说。
    3.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批评了梁惠王不施仁政造成“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局面。 B . 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C .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 . 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仁政”成为其政治思想的夜心,《孟子见梁惠王》第一段所体现的就是这种思想主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5) 孟子说“仁者无敌”,请根据选文尚要领括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措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