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当养静气
刘绪斌
①“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道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
②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莫不是静夜游子的心灵呼唤?“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莫不是青山绿水的诗意寄情?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随手可及充满静美的细腻文字、传神之笔,因为静的心态、美的意境,早已融进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③从哲学意义上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自有其力量之美,而静,则是一种心灵状态、精神气度,甚至是一种内心修为。智慧无言,静,其实正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之大美,缓若春风拂面,轻松怡然,又如空谷幽兰,轻灵恬淡,又像天人共语,化冥顿而向圆通。
④静,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尘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没,复归生命的本原。静能涵养简约心态,美便升腾在胸间。
⑤静,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身心之静,不同于孤独和寂寞。孤独与寂寞,是对自我处境的艰难咀嚼,如鲠在喉,如石压胸,有一种吐纳不出、吞咽不进的味道;身心之静,则是一种个体的内省和审视,若倒啖甘蔗,若曲径通幽,显示出内敛精神和进取气度。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以龙之变化喻世间英雄: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种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的气魄,正是静之深藏、静之积蓄的结果。
⑥静,不单是自然之美的精致呈现,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师翁同酥在一融对联中写到:“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静有静气、守静心,为的是恢复心灵的清明。平心静气、心平气和,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专注于探究本质、解析机理,从而抽丝剥茧寻找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⑦可见,成大事当养静气。
A.曾经“感动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平心静气,默默撒播智慧;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心平气和,专注于田畴,最终收获了富足。
B.数学家陈景润为了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不管酷暑还是严冬,在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凭着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经过10多年的推算,他终于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
C.诸葛亮在《诫子书》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