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乌鲁木齐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白色污染”指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塑料包装袋没有被及时收集清理,残留于耕地中,或四处飘散导致的污染现象,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由于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小题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其自然降解周期需二、三百年时间,危害非常大。逐年积累的农用残膜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导致牲畜误食,引发死亡。若把废塑料直接填埋,垃圾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会渗出而导致地下水的污染。塑料垃圾焚烧则会产生二恶英、氯化氢等有毒气体,污染空气,危及人体健康。

    (摘编自《科普动画解密“白色污染”》)

    材料二: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包括积极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包括加强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和清运、建立完善农村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包括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摘编自《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动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材料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生产国和消费国,因此,塑料污染治理既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大者”。在强烈的社会需求下,关于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

    生物基材料是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经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形成一种叫作聚乳酸(PLA)的产品;再将其作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种替代传统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纤的制品。这种材料可制成各式各样的塑料餐盘、饭盒、包装袋、地膜等,甚至还有被褥、服装、口罩、空调外壳等。它们不含双酚 A 和甲醛,焚烧时不会释放出氮化物、硫化物等有毒气体;在堆肥条件下,可在半年内经微生物作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用于纺织品时,还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 特别在“双碳”目标下,数据显示: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比石油基材料减排 80%~90%。正因为这些特性,该生物材料被业界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光明前景正在不断铺展,但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不可否认,塑料污染非“一日之寒”,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应对塑料污染:生物新材料的破题之路》)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塑料袋为人们购物和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也会造成“白色污染”,因为废塑料是一种难降解的垃圾,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 B . 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多为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自然降解的周期比较长,为 200~300 年,危害非常大。 C . 破损残留的农用薄膜对土壤、农作物、牲畜等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废塑料如果直接填埋,其中的细菌、病毒等会污染地下水。 D . 《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部署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到 2025 年会全面完成塑料污染治理。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塑料污染治理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在塑料污染治理过程中,生物基材料脱颖而出,这是一种生物新材料。 B . 生物基材料有焚烧时不会释放氮化物等有毒气体和用其制成的纺织品亲肤防潮、抑菌抗螨、阻燃防火等优点,是一些石油基材料的替代品。 C . 以玉米、木薯、秸秆等农作物或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的降解周期为半年,是当前降解周期最短的材料,可制成塑料餐盘、地膜等。 D . 生物基材料的碳排放量要远低于石油基材料,因此该材料的使用被誉为“高分子材料领域新的产业革命”,但白色污染治理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3. (3) 关于白色污染的治理,可以推行哪些有效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