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昭化模拟)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物候的时序变化等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溯源》)

    材料三:“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 (1)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B . 虽然当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人们在日常养生保健方面更重视季节的更替和物候、气候的变化情况。 C . “二十四节气”之所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其根源在于它是中国古时候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具有权威性。 D . 从殷朝时期的甲骨文的“四方风”,到从清朝《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随着人们对季节和气候认识的加深,“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得到完善。
    2. (2) 结合材料三画线内容和链接材料,请从你了解的“二十四节气”中任选一个,说说该节气有什么习俗。

      [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 (3)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