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二)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史记·孔子世家》)
(三)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庄子·秋水》)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B .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C .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D .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 . 以其策指之曰 策:鞭子
C . 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
D . 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
-
-
(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 . 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子路弹琴而歌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 宋人围之数匝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
-
(4)
下列对选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一词多见于先秦典籍,最初多指“君王之子”,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作为行为规范。
B . 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实践“仁”的方法,如果“不仁”就谈不上真正“有礼”。
C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本纪”内容为历代帝王政绩;“世家”内容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D . 后两则材料都记叙了孔子被围困的故事,但材料二体现出顺应天命的思想,材料三则体现出孔子对于传承礼乐制度的责任担当。
-
-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