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 , 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期,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封;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辩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 .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 . “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 . “禄位”,借指官职。禄是古代官吏的俸给,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D . “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在文中指的是“内亲外威”。
-
-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敏于事而慎于言 裂地而封之
B . 君子喻于义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然皆乱亡其国 皆出于此乎
D . 自古为朋之多且大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党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B . 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为好学之人。
C . 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党,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D . 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了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
-
-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②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