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上·鄞州期末) 阅读

    材料一:新闻回放

                    

    中新社杭州5月11日电(王题题 童笑雨)杭州西湖边景观近期提升改造,其间,北山街断桥东侧至保淑路口间约百余米长势衰败的7棵沿湖柳树被迁移,并换种成月季。此事引起民众热议,甚至登上社交网络热搜榜。

    5月11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邀请园林专家对"柳树换种月季"释疑。专家表示,北山街断桥至保椒路口沿湖柳树由于生长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充足光照,出现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部分存在安全隐患。而换上月季,采光能得到保证,而且月季的根际环境也能满足。

    然而,网友对上述解释并不十分认可。诸如"古人折柳送别......有意境的!"这样呼唤柳树重栽的话语,在该热议话题下一条接一条地出现。

    当天傍晚6时许,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我们将在尊重专家、市民等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进行补种,但新种的柳树需对柳枝进行适当修剪,可能无法一下子有'杨柳依依'的景观效果,希望大家给柳树一定的生长时间。"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2年5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新闻评论

    西湖若掘柳,古韵何处寻

    光明网评论员

    "西子湖边杨柳枝,千条万缕尽垂丝"。有柳树,才是印象中的西湖。而那个印象中的

    西湖,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

    树不能言,却道尽了文化与历史。此次,西湖掘柳让很多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去年的"广州伐榕"。去年5月,广州滨江西路区域有大棵榕树疑遭砍伐,一篇《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珠江两岸大榕树?》在网络流传,引发广州市民的热议。随后针对此事,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情况说明称,该路段共有33棵榕树,只于5月18日抽疏迁移细叶榕5株,其余榕树都予以保留。

    西湖的柳,情意绵绵、依依不舍;广州的榕,盘根错节、傲首云天;武汉的樱,浅浅匀红、拨云睹日……简单的意象,却是深邃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它们的身上,有凡人的生活印记,有诗人投注的情感,有延绵千年的文化气息。挪几棵树,多大点事,有什么大惊怪呢?持这种思维的人不明白,树不只有自然的生命,也是作为历史、文化、生命符号而存在的。也许,"西湖掘柳"和"广州伐榕",将在日后被证明是不算太美丽的误会,但误会背后,我们却看到了城市治理的隐患,读懂了市民留住文化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担忧。

    西湖的柳、望湖的楼……它们共同记录了时间叠加在空间上的信息,并与城市生活环境交织在一起,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基因库。这些文化古迹既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因而对它们的保养与修缮,须打起十二分的小心与谨慎。就像2008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提出的那样,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订保护方案,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官方微博中提到,西湖是大家的,那么关于西湖的决策应该全程透明。西湖的柳,就如同很多古已存在的标志性事物一样给市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的秩序感和安心感。那么,就像网友期盼的那样,对西湖这个全球闻名的知名景点,管理者决策尤需谨慎、柔软,通过社交媒体、大众媒体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这并不是难事,不要等到市民游客有情绪了再亡羊补牢。西湖不是一天修成,但守护西湖,守住我们的文化根脉,却需要天天时时,分分秒秒。

    (选自光明网2022年5月12日,有删改)

    材料三:新闻评论

    "致歉"话题热,城市治理课

    这次的"西湖柳树风波"是危机,也是挑战。随着柳树补种的陆续就位,此起事件也告一段落。但是,一波三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反思--城市管理应该如何接受公众的评判和监督?

    两度回应,直面问题

    11日上午,#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这一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达1.3亿次,讨论8000余次,绝大多数网民表示"不理解"、"不接受",不少人留言:"没有杨柳的夏天西湖缺少灵魂""文化被破坏了"。

    当日下午西湖景区管理处就柳树生长倾斜病变问题已作出回应。消息放出之后,部分网友已然存在质疑,认为:"斜柳才更有韵味""月季不大气,不适合西湖"。11日傍晚,面对几乎一边倒的批评声,景区管委会迅速作出回应,通过官方微博发布重要说明,表示将尊重政府、专家、市民等多方面意见挑选高度不高、造型优美的柳树补种,力保新种的柳树能融入现有生长环境,与西湖景观相协调,尽量恢复景观原貌。实现了官意与民意之间的良好互动。

    纠正与反思

    就"城市共治"的话题来说,这次事件无疑再次提醒人们,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不仅仅是 GDP 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本身能否得到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从"还湖于民"到"断桥还柳"致歉背后体现的是面对民意质疑时城市管理者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杭州市还是浙江省,在本次"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的一个细节也值得其他省市效仿。杭州把参加恳谈会的8位专家、媒体与市民代表聘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让民众充分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这次恳谈会并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政府需要保持一种长线的压力,尽可能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尊重与升级

    这一次,杭州市政府的面对社会事件的快速处理,也为今后的城市治理上了关键的一课。政府用明确的致歉态度和充分的实际行动进行及时回应,颇令民众认同,也显示出了政府的公众素养及亲民躬行之力。

    在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对城市的风貌保护,柳树之于西湖、梧桐之于南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些景观承载着民众对待文化意境的美好记忆。

    (选自"言之有范"公众号《西湖柳树换月季?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文化认同》,有删改)

    1. (1) 请你为材料一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不论是西湖的柳还是广州的榕,都不仅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而是深達的文化符号与文化烙印,正是因为其生动地讲述过去,所以我们需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保养和修缮。

       B .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发展,也需依靠居民人格与权利的尊重,两者同样重要。

       C .杭州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中督导顾问的设置,让民众充分拥有参与权和决策权,能够确保"西湖掘柳"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值得其他省市效仿。

       D .关于西湖的决策应该全程透明,管理者在决策时需兼顾民意,做到事先和市民游客进行说明、解释,而非事后亡羊补牢。

    3. (3)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市民对"西湖掘柳"有广泛争议的原因。
    4. (4) "一部宁波发展史,半部城市治水史。"水文化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母体文化"和"源文化",请结合三则材料,借鉴杭州就解决"西湖掘柳"一事所实行的恰当做法,联系实际,为宁波"水文化"城市名片打造建言献策。
    5. (5) 任务型写作

      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助推"五水共治"、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开设《宁波水文化研究》拓展型课程,将水文化理论探讨与宁波实际结合起来,从水利、水上交往、桥梁、风俗、水景观等若干方面切入,全面梳理宁波水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中获得历史启示。

      学期结束,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决定用图片展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假设你也参与了这项活动,请为本次展览拟写前言。(只写正文部分,120字左右)

      温馨提示:下笔前先考虑以下内容,对你完成任务可能会有帮助。举办展览的目的、本次展览的内容、对本次展览的期待……

      前言

      《宁波水文化研究》课程选修小组

       X 年 X 月 X 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