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教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 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也。”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文王问于吕望①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振鳏寡孤独。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 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B .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C .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D . 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凌迟故也/今是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躬行不从”与“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B . “《诗》曰”中的“《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为“五经”之一。
C . “恺悌君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悌”字含义相同。
D . “宿善不祥”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孔子强调了教化百姓的重要性,还认为执政者要先做好表率,这样以后还有人不服从,再用刑罚惩治他,这样人们就知道什么是罪过了。
B . 针对鲁哀公“薄赋敛”会让国君贫穷的担忧,孔子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来类比君王与百姓的关系,告诉他百姓富足了君王不会贫穷的道理。
C . 吕望(太公)认为行王道的国家使百姓富足,行霸道的国家使士大夫富足;还建议周文王立即实行。周文王听从了建议,当天就进行赈济。
D . 关于怎样爱护百姓的问题,吕望(太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使百姓得利而不受损害,给百姓衣食而不掠夺他们,不耽误农时,不加重赋税等。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②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
-
-
(5)
孔子和吕望(太公)对于君主为政治国的看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