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人尹

    葛亮

    ①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②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③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④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⑤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⑥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趸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⑦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时间久了,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年人对孩童的敷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⑧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作坊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出于哪一出戏文。

    ⑨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之手。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作品了。

    ⑩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曲社和泥人摊,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俩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⑪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⑫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⑬尹师傅头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⑭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⑮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⑯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⑰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一到家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

    ⑱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⑲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⑳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㉑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㉒爸爸沏了茶给他。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家是有根基的。

    ㉓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㉔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㉕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

    ㉖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㉗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甚至有的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

    (有删改)

    注:①倪鸿宝:即倪元璐,号元宝,明末书法家。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B . 妈妈用“遗老”称呼爸爸,暗示她对爸爸在市场经济时代依旧热衷传统文化的些许不满。 C . 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D . 爸爸和泥人尹精神世界的契合,促成了泥人尹从“严肃的神情”到“脸相生动”的转变。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事不受时空束缚,自由灵活,展现了一个儿童眼中的泥人尹。 B . 小说的语言平淡中有雅趣,多用短句,整体风格淡中有味,飘而不散,读后令人回味。 C . 小说第八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泥人尹手艺的渊源和师承,丰富了小说内容。 D . 小说刻画人物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其中爸爸与泥人尹的对话能让我们深入了解泥人尹。
    3. (3) 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他们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的尹师傅和“我”的形象特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