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浙江期中) 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 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 与 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楚子①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 以为之援。

    雨雪, 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② ,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夕, 右尹子革③入见, 王去冠 被,舍鞭, 与之语, 曰:  “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④。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 求鼎以为分, 王其与我乎? ”

           对曰:  “与君王哉!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唯是桃 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 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 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王曰: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⑤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 其与我乎? ”

    对曰:  “与君王哉! 周不爱鼎, 郑敢爱田?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 今我大城陈、蔡、 不羹, 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 诸侯其畏我乎!”对曰:  “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 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鏚柲,敢请命。 ”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  “吾子,楚国之望 也。今与王言如响, 国其若之何? ”子革曰:  “摩厉以须,王出, 吾刃将斩矣。 ”

    王出, 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  “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 《九丘》。 ”对曰:  “臣尝问焉, 昔穆王欲肆其心, 周行天下, 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 《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

           王曰:  “子能乎? ”对曰:“能。其《诗》曰:  ‘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 式如 玉,式如金。形民之力, 而无醉饱之心。 ’”

           王揖而入, 馈不食, 寝不寐,数日, 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  “古也有志:  ‘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

    (节选自《左传 · 昭公十二年》,有删改)

    【注释】①楚子:楚灵王。楚灵王弑杀楚王麇,自立为王后, 对内肆意搜刮,对外滥用武力。②秦 复陶: 秦国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 ③子格, 春秋时期郑国郑穆公之孙,大夫 子然之子, 名丹,由郑国逃亡至楚国,任右尹。④熊绎: 楚国始祖。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 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 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 ⑤旧许是宅: 曾经住在许国旧地。  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B .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C .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D .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道主,即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晋围郑, 郑在秦的东方, 故郑可成为秦的东道主, 为其东行 提供服务。古人还有南道主、北道主、西道主的说法。 B . 材料甲称秦穆公为“秦伯”,材料乙称楚灵王为“楚子”,这是对周分封诸侯时爵位等第的体 现,秦晋楚三国按爵位高低依序是秦伯、晋侯、楚子。 C . 鼎,本是古代烹饪之器;夏商周三代, 鼎被用作礼器, 专用于祭祀、典礼或宴飨,而逐渐发展 成为统治阶级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继而成为国之重器。 D . 古时后兄弟按长幼“伯仲叔季”排序,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次之,季最小。孔丘表字“仲 尼”,故可以由此推知孔子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灵王假托狩猎之名,派兵围困徐国, 并亲率大军驻扎乾溪,威慑吴国; 他服饰极尽奢华,威仪不凡,这些都彰显了他欲成为霸主的野心。 B . 上面文段中晋文公和楚灵王都有知人善用的格局,年高位卑的烛之武被委以劝退强敌的重任, 落难流亡的郑王室后裔子革深得楚王信任。 C . 楚灵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以接见子革, 他想向周索取鼎、向郑国索要土地, 他能在小 处守礼,却在大处失节的矛盾, 皆源于贪欲。 D . 楚王夸赞熟读远古典籍的倚相为“良史”,有炫耀楚国人才众多的意味; 子革据其不知《祈 招》予以驳斥, 意在向楚王炫耀自己博学广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③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