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 1967 年, 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1969 年, 中医 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始从 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 2000 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 640 个。从其中 200 个方药中 提取了 380 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 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 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 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使用通常的加热提取方式,也许恰恰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 考虑改为低温提取, 以保存其抗疟有效成分。改变提取方式后,抗疟效果果然大幅度提升!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为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在 1971 年 10 月 4 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 性高的中性提取物,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 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植物化学的其他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 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然而,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中国的基础 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中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具疗效, 已经成为治疗白血 病的重要选择。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 年痴呆症状的一种临床用药。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的现象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复方用药才是中医几千年来 的主要用药形式。通常, 中医师按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 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 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 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医药学。中医的一个治则是活血化瘀,这一治则也适用于冠心病 的术后维护。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临床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其他证据支持中医活血化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 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 ,走上现 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 NIH (国立卫生 研究院) 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 2000 多年应用历史的抗 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 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 所承认, 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 40 家植物研究机构,500 多个 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 NIH 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 300 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 成本。
不过, 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 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 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 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 5000 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 20% ,600 多种中药中不 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 年度药品审评报 告》显示,2014 年 149 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 中药有 11 个, 占比只有 7 .38%。
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 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 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 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 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 以 WHO 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 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 WHO 的 GMP 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 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 WHO-PQ 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