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仁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视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马迁也无意开创“历代纪传体正史”,彼特拉克“文艺复兴开创者”的身份和司马迁《史记》“史部第一书”的地位,不完全是由其自身,而是由其后加入的名家名作推上去的,踵效其后的人物越多、阵容越盛,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摘编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唐时期,《史记》的地位不如《汉书》,这与《史记》和《汉书》不同的艺术风格不无关系。 B . 不同的社会阶层喜欢不同的史书,相对于贵族阶层,平民阶层更喜欢“以文而见重”的《史记》。 C . “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史记》的地位越来越高。 D . 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希望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学习司马迁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特别推崇《史记》。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从汉唐到明清,按照时间顺序论述,条理清晰。 B . 第二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设问句的运用,引发了读者思考,并且有总领下文的作用。 C . 文章第四段引用钱钟书《管锥编》中的句子,说明韩愈相校于刘勰,更加重视《史记》。 D . 文章在论证“据后以论前”观点时,先解释了它的具体含义,然后列举事例进行分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班固的《汉书》侧重于叙述历史事件,而司马迁的《史记》在叙述的同时还贯穿着对历史的某种解释。 B . 史书的地位不仅由作品本身决定,还和后来的效仿者有密切的关系,名家名作模仿者越多,其历史地位就越高。 C . “史升汉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像韩愈一样的精英人物在鉴赏方面的引领是最重要的原因。 D . 一定程度上,通过人们对待《史记》和《汉书》的态度,可以窥知不同时代的学术氛围与思想倾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