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即便是一个从不关心科技领域的人,在最近这段时间也躲不开“ChatGPT”的刷屏。这个诞生于2022年11月的机器人,以一副AI统治人类的席卷之势走入大众的视野。
仔细研究ChatGPT的技术发展过程,会发现ChatGPT本质上依赖的是一种语言模型。而且早在2020年,就已经有公司基于同类模型,为用户提供AI写作服务,包括一些电商产品介绍、博主种草文案、简历撰写等。而经过技术升级后的ChatGPT只是学会了一种能跟人类直接沟通的语言,不再需要专业的AI研究人员进行“翻译”。
简而言之,就目前现实来看,ChatGPT更像一个优秀的文字润色师,对于一些简单的、重复性高的脑力工作或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在国外一些大学生用ChatGPT搭建论文框架,然后往里填内容,大致就是这个思路。但那些研究性强、思考性强、创新性强的工作,在当下的时间尺度下,是不会被AI取代的。
在这个许多行业都在自危的时代,AI不会成为压倒生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行业众生的本质,只有那些在创新上下真功夫,愿意做研发、做产品的企业,才能在任何危机面前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计算机软件前端开发工程师谭林说,就像马车协会抵制燃油车一样,面对新生事物,旧的事物会天然地排斥和恐慌,但当你发现潮水不可逆转的时候,你同时也发现,你正和潮水涌向同一个方向。
(摘编自《风暴眼上的ChatGPT,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创新焦虑》,《中国商报》2023年3月1日)
材料二:
国外一项对1000多名学生展开的调查显示,超过89%的学生使用ChatGPT来完成家庭作业。一位大学教授曾告诉媒体,他发现班上最好的论文是由ChatGPT创作的。
教育部门因此普遍对ChatGPT持谨慎态度,美国多所公立学校禁用了ChatGPT,原因是担心作弊。纽约市教育部门发言人认为,该工具“不会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家科学期刊也禁止将ChatGPT列为论文“合著者”。
针对ChatGPT带来的问题,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担忧恐惧的情绪并不会带来多大帮助,相比拒绝,了解它更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进宝认为,就教育系统中某些特殊和具体的应用情形,由ChatGPT的使用所引发的不良反应,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即使是前述报道中所提到的行为,在他看来也只是短期阶段学生们的新奇尝试,很难说会变成一种长期行为,管理部门所出台的限制措施“还为时尚早”。而对于中国而言,该软件的使用所能引起的不良后果也尚未显现。
(摘编自《ChatGPT为何引教育界“封杀”?》中国新闻网2023年2月14日)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人们认为无法达到的极限,从1997年IBM“深蓝”计算机首次在国际象棋中击败人类,到IBM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赢了智力竞赛,再从2016年“阿尔法狗”在围棋大战中战胜人类,到2019年号称“AI赌神”的Pluribus在德州扑克中碾压人类玩家……
现在,ChatGPT已经触手可及,拉扯冲撞着人们惯有的参与生产生活的模式和框架,且继续“狂飙”在超越人类的赛道上。“ChatGPT引发十大职业危机”“未来20种职业或被AI取代”等话题频上热搜。
天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负责人熊德意认为,就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更多的作用是提高人的效率,辅助人类。与此同时,大众需要与时俱进,熟悉并掌控新技术,就像学习使用计算机、手机一样,毕竟这些新技术一定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美国哲学家、作家及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1991年出版的著作《意识的解释》中描述了幼年的海鞘:“它在海洋中游荡,寻找一块适合的岩石或珊瑚,作为终生的家。”一旦找到,海鞘就不再需要它的大脑并将其吃掉。
这听起来很残忍,但这背后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隐喻: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人类可能因过于依赖“智能”机器,使自己变得愚蠢。
熊德意提醒,要警惕人工智能弱化人类思维。“ChatGPT实际上是从人类海量语言数据、知识库中学习训练而来,如果人类完全依赖于它,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语言思考、能力锻炼,那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
(摘编自《ChatGPT掀起技术狂潮:“顶流”之下,看人工智能喜与忧》,《科技日报》2023年2月16日)
AI统治人类的气势走人了大众的视野。
B . 在许多行业都自危的时代,那些在创新上下真功夫,愿意做研发、做产品的企业便可抗住AI带来的冲击,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C . 中外教育界专家对ChatGPT的使用态度不同,西方专家普遍对ChatGPT持谨慎态度,甚至禁用一些中国专家则认为不需过度担心。
D . 熊德意提醒人类要警惕思维被人工智能弱化,因为他认为人类可能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这与海鞘故事蕴含的道理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