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3六下·柳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

    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_______ (qí qián)隆和(老字号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仕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_______ (wú wù)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画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使用      语言,从中我体会到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转辘_______ (lū lù),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 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_______ (má mó)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一灭了。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简,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资料袋]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他写下了大量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作品,可谓“笔下有风土,心里是乡愁”。本文选自他的散文集《人间滋味》。

    1.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动—

      冷清—

      温和—

    2. (2)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拼音。
    3. (3) 元宵节是在我国农历的,除了赏花灯的习俗,还有习俗。
    4. (4) 关于上面的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放高升、看围屏都是外地所没有的元宵习俗。 B . 作者故乡的元宵并不只有一天,“正日子”是十五。 C .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描绘了一系列故乡元宵的民间风俗,语言平实质朴。 D . 和《北京的春节》相同:作者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安排内容,主次、详略得当。
    5. (5) 作者说:“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文中具体写了哪些灯?
    6. (6) 汪曾祺的文章语言平淡而有味,请你结合这一特点, 品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批注在文中的方框处。
    7. (7) 联系“资料袋”,你认为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符的一项是( )
      A . 表达了作者对家的依恋和对家乡风俗的怀念。 B .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元宵节冷冷清清的不满。 C . 表达了作者对看围屏这一习俗的喜爱之情。 D . 文章最后还表达了作者对年过去了的惋惜。
    8. (8) 如果你来写家乡的端午节,你会详写哪一种习俗?写出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