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广西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传统服装在设计上整体呈现出内敛、含蓄、优雅的美学特点,与中国文化倡导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唐代因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兼容并蓄、风气自由开放,服装风格也变得奔放华美,但总体而言,最具中国文化特征的传统服装风格是端庄典雅的。这也体现了沉稳儒雅的民族性情,以及崇尚自然、含蓄的审美情趣。

    孔子曾说:“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他认为一种材质如果自身已经很美,就不需要任何装饰了。最高境界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在这种纯粹之美上增加装饰反而会破坏美。孔子还提出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认为最美的境界是五色之后至于纯白的“素”的灿烂。绘饰虽然华美,但却是后添加的、外在的,素才是本体,体现的才是物的本质之美。老子则认为“大巧若拙”,对“自然天成”的“大巧之美”高度推崇。庄子也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把自然朴素看成是一种理想之美,强调自然高于人工、天然高于工巧。

    孔子一方面提倡着装整洁规矩,另一方面更看重人品人格等内在美。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认为追求知识的“士”如果以粗衣淡饭为耻,也是不值得与之谈论相交的。这说明,在表明君子德行方面,服饰是值得考量的一个部分,但对比于外在形式美,他更为看重内在美。礼乐文化体现在个体修养方面是内外兼修、相辅相成的。礼用以治外,旨在规范人的行为举止;乐用以治内,重在引导人的性情心志。乐主要是一个人内心德行的体现,只有在内心建立起德行的根基,外在的言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因此,如果具备了内在的修为,也可以“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些注重内在美的观点,也是提倡服饰朴素简洁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文人的服饰美学观念里,因为对雅的推崇,其对立面就成了俗。在文人雅士的观念里,服饰的美主要体现为“与人相称”的素朴、儒雅的风格,雍容繁琐、争奇斗艳常被认为是庸俗的体现。一些追求精神清逸的文人,常常穿着裁剪简单的长袍,鲜有文采,不加装饰,以体现清朗飘逸的形象、潇洒大方的气度。虽然传统宽松的袍服掩盖了个人的身体特征,但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身体语言更能彰显脱俗的精神气度。在明代文人著作里,记载了对于服饰审美的主张,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末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在谈到服装的色彩时,李渔认为青色是一种适合男女老少的色彩。“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素以为雅的服饰观成为传统服饰设计美学观念的重要内容。

    服饰是生活美学中最具魅力的呈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从服饰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前服饰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带来了服饰上的西化倾向。这固然为服饰生产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美学设计上的同质化倾向。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服饰设计中的美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成就,也可以借由服饰之美,使我们在国际上更好地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朝时期的服装特色不同于我国传统服装普遍风格。 B . 孔子认为外在绘饰会破坏服饰美,因此如果材质已经很美,就不再需要任何装饰。 C . 孔子对服饰的要求并不刻板,相比于着装,他更看重的是人的性情心志和内在美。 D . 李渔十分推崇青色,他指出无论尊卑贵贱都适合青色,这种色彩有广泛的适应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的美学思想以及文化背景。 B . 文章在论述思路上,先总说传统服装的特征,再做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意义。 C . 文章多处引用孔子的言论,表明儒学是对传统服饰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 D . 第四段提到《闲情偶寄》,主要是为了说明重雅素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服饰美学观。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在看待自然朴素的问题上,曾表达过十分相近的观点。 B . 如果君子具备了高尚的德行和修为,对其服饰方面礼的规范也就没有了意义。 C . 中国传统服装重神韵轻形体,忌多彩而重青绿,体现出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 D . 为了更好地塑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对于服饰上的西化倾向应该予以抵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