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阿克苏期中) 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ㅤㅤ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明谓韩王曰:“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略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ㅤㅤ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泰、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今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教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ㅤㅤ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ㅤㅤ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 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B .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C .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D .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与国不可恃”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 . “兵虽至”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不同。 C . “绝和于秦”与“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D . “秦果大怒”与“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两句中的“果”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在韩国形势危急之际,公仲明为韩王出谋划策,提出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的主张,以联合秦国攻打楚国来化解韩国危机。 B . 陈轸为楚王排忧解难,建议楚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备,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前往韩国利诱韩王,离间秦韩关系,楚王依计而行。 C . 公仲明识破陈轸的计谋,向韩王指出楚韩两国并未预先约定共同攻打秦国,况且欺骗秦国必会招致灾祸,韩王没有听从,秦国举兵大败韩国。 D . 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分析在于缺乏楚军救援,误信陈轸而没有采纳公仲明的计策;《韩非子》中则总结为内不量力,外靠诸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②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