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穆宗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宗闵又与翰林学士元稹争进取有隙。右补阙杨汝士与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 , 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各以书属所善进士于徽。及榜出,文昌、绅所属皆不预焉。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上乃命中书舍人王起等覆试。夏四月丁丑,贬徽江州刺史,宗闵剑州刺史,汝士开江令。或劝徽奏文昌、绅属书,上必寤。徽曰:“苟无愧心,得丧一致,奈何奏人私书,岂士君子所为邪?”取而焚之,时人多之。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二年夏六月甲子,裴度、元稹皆罢相,以兵部尚书李逢吉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三年。户部侍郎牛僧孺,素为上所厚。初,韩弘之子右骁卫将军公武为其父谋,以财结中外。及公武卒,弘继薨,稚孙昭宗嗣,主藏奴与吏讼于御史府。上怜之,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 , 独朱句细字曰:“某年月日,送户部牛侍郎钱千万,不纳。”上大喜,以示左右曰:“果然,吾不缪知人。”三月壬戍,以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时僧孺与李德裕皆有入相之望。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八年不迁,以为李逢吉排己引僧孺为相,由是牛、李之怨愈深。大和五年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具奏其状。牛僧孺曰:“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徒弃诚信,有害无益。”上以为然,诏德裕以城归吐蕃。六年冬十一月乙卯,西川监军王践言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B . 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C . 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D . 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累表请罢/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策,汉代试士,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后代也有以此取士。 B . 元稹,唐代文学家,诗作号为“元和体”,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曾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 C . 礼部,隋以后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官吏的任免与考核,长官为礼部尚书。 D . 贡举,古时地方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称贡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朋党之争缘于翰林学士李德裕与李宗闵、元稹之间的私人恩怨,双方相互倾轧将近四十年,给唐王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B . 段文昌、李绅各自写信给掌管贡举的钱徽,希望能录取所荐之人,未能如愿。后段文昌上书告发,杨、钱二人都遭贬谪。 C . 皇上向来看重户部侍郎牛僧孺,当看到韩弘家账簿、知晓牛僧孺没有接受韩弘贿赂时非常高兴,后任命牛僧孺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D . 先前牛僧孺和李德裕都可能入朝为相,李德裕外任浙西观察使,八年没有升迁,以为是李逢吉推荐了牛为相,从此更加怨恨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

      ②尽取弘财簿自阅视,凡中外主权,多纳弘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