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江油月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显示,CCUS是确保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绝大多数气候模式都需要它以实现深度减排目标。

    CCUS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碳排放源中捕集,并运输到特定地点加以利用或封存的技术,包括碳捕集、碳储运、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碳转化利用等环节,具有减排规模大、减排效益明显的特点。

    CCUS不仅可以实现直接碳减排,还能带动相关低碳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氢能产业中,由化石能源产生的“蓝氢”在CCUS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减少碳排放,成为较为理想的二次能源。此外,用生物质与燃煤混合发电再配合碳捕集,也被证明是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技术路径,有待进一步推广。

    总体来看,CCUS能够将二氧化碳从排放源头拦截,称得上减碳的“强效药”;由于技术环节多、工程复杂,目前还是一种成本很高的“贵价药”。尤其是在捕集环节,成本可能高达200—500元/吨碳。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25日彭勃《“捕捉”刚性碳排放》)

    材料二

    储能技术的发展,能使电力供需更趋平衡、提升电力传输配送质量、提供应急备用能源等。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研究显示,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迅速扩大,到2050年全球储能容量规模需求将是目前的300倍至500倍。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技术。

    储能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能量进行储存和再释放的过程。目前,可以利用蓄能水库、飞轮、化学电池设备和压缩空气装置等,根据需要“存取”电力。其中,抽水蓄能是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它利用水能发电,工作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不过也受到选址、建设周期长和初始投资大等因素制约。

    以电化学储能、氢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电化学储能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球装机规模从2012年的不到1吉瓦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13吉瓦,贡献了同期电力储能装机的主要增量。

    氢储能技术正成为储能领域的新秀。目前,多个国家正研究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作为工业原料、燃料或发电原料,从而形成“电—气—电”的能量转换,实现跨季节的储能和长距离的输送,支持新能源电力的消纳。

    当然,储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解决成本、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26日欧训民《“存储”绿色新能源》)

    材料三

    说起碳汇,人们常会想到以森林为代表的陆地“绿碳”,与之相对的海洋“蓝碳”是地球自身固碳能力的另一种表现。“蓝碳”概念源自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主要指固定在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这类生态系统也因此被称为“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

    滨海湿地之所以能高效固碳,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海陆交错带,潮汐周期性的淹没会形成局部缺氧环境,从而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极大减缓了有机质的分解,进而减少碳排放。类似现象也出现在陆地淡水湿地中,像我国北大荒的黑土,就是由于长期沼泽淹没导致大量有机质累积,从而形成以“泥炭”为主的黑色沉积物。假以时日,这些沉积物若能在地壳运动中被埋入地下,历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就会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煤炭。

    相对于淡水湿地,滨海湿地还能减少甲烷排放,固碳优势更为明显。一部分有机质在长期水淹的环境下被微生物利用,会以甲烷的形式排放出来,这在淡水湿地特别是稻田土壤中尤为明显。而在滨海湿地,海水中存在大量硫酸根离子,可以极大减少甲烷的产生和排放。

    令人担忧的是,自上世纪40年代以来,近海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海岸工程等一系列人类活动,致使地球上约1/3的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消失,缩减速度远大于热带雨林。对其开展保护修复刻不容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1月27日王法明《挖掘“蓝碳”大潜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CCUS是一种先进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或封存技术,是绝大多数气候模式实现深度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 B . 除氢能产业外,用生物质与燃煤混合发电再配合碳捕集,也被证明是另外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技术路径。 C . 抽水蓄能因其利用水能发电,工作原理简单、技术成熟、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而成为发展最成熟、装机容量最大的储能技术。 D . “蓝碳”是相对于“绿碳”而言的一个概念。与森林相比,滨海湿地规模不算大,但其单位面积的固碳能力却是前者的几十倍至上百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捕捉”刚性碳排放、“存储”绿色新能源、挖掘“蓝碳”大潜力,是目前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和最有力保障。 B . “蓝氢”和“蓝碳”都是较为理想的二次能源,前者可以减少碳排放,后者可以提升地球自身的固碳能力。 C . 煤炭的形成:长期沼泽淹没黑土——大量有机物质累积——在地壳运动中被埋入地下——历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 D . 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能量进行储存和再释放的过程就是储能。材料二中的储能主要是指储存电能。
    3. (3) 请概述CCUS、储能及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优势及不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