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让胡路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中国古代建筑,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希望》)

    材料二:

    中国的建筑从古以来,都是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一项主要的需要,在不自觉中的集体创作。许多不知名的匠师们,累积世世代代的传统经验,在各个时代中不断地努力,形成了中国的建筑艺术。他们的名字,除了少数因服务于统治阶级而得留名于史籍者外,还有许多因杰出的技术,为一般人民所尊敬,或为文学家所记述,或在建筑物旁边碑石上留下名字。

    人民传颂的建筑师,第一名我们应该提出鲁班。他是公元前第七或第六世纪的人物,能建筑房屋、桥梁、车舆,以及日用的器皿,他是“巧匠”的典型,二千多年来,他被供奉为木匠之神。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的,宋朝有郭忠恕为宋太宗建宫中的大图书馆。

    在清朝二百六十余年间,北京皇室的建筑师成了世袭的职位。在十七世纪末年,一个南方匠人雷发达应募来北京参加营建宫殿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从他起一共七代,直到清朝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皇陵、圆明园、颐和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这个世袭的建筑师家族被称为“样式雷”。

    二十世纪以来,欧洲建筑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带入中国,所以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一小部分学习欧洲系统的建筑师。他们用欧美的建筑方法,为半殖民地及封建势力的中国建筑了许多欧式房屋。但到公元1920年前后,随着革命的潮流,开始有了民族意识的表现。其中最早的一个吕彦直,他是孙中山陵墓的设计者。那个设计有许多缺点,无可否认是不成熟的,但它是由崇尚欧化的风气中回到民族形式的表现。那时已有少数的大学成立了建筑系,以训练中国新建筑师为目的。建筑师们一方面努力于新民族形式之创造,一方面努力于中国古建筑之研究。解放后,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遵循共同纲领所指示的方向,正在开始的文化建设的高潮里,新中国建筑的创造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建筑师已在组织自己的中国建筑工程学会,研究他们应走的道路,准备在大规模建设时,为人民的新中国服务。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整个环境影响之下,各个时代的中国建筑各有其特征,同时又具有始终一贯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B . 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似是而非地移植了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 C . 中国古代建筑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国际式”新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间具有相似点。 D . 许多劳动者为解决生活中的一项主要需要,不慕名利,累积经验,不断努力,集体创作了中国的建筑艺术。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等复杂情况的影响,一些建筑可以分类并形成某系或某派的建筑。 B . “洋式楼房”“洋式门面”的涌现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是因为之前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 C . 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鄙视中国式建筑,虽然有人对中国建筑产生了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 D . 皇室的建筑师是世袭职位。直到清代末年,主要的皇室建筑,如宫殿、圆明园等都是雷氏负责的。
    3. (3) 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二中“著名画家而兼能设计并营造建筑”观点的一项是( )
      A . 隋朝画家展子虔,他的《游春图》对建筑环境的整体营造,令其更像是一幅建筑设计的效果图。 B . 《文成公主降著图》的画作者阎立德,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宫等。 C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虹桥,代表着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D . 宋徽宗的《瑞鹤图》,画中白鹤下方,几乎可以看清宣德门殿脊上的片片灰瓦,檐下木质斗拱的紧凑结构。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中国建筑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