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徐汇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①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②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③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④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 (1) 选文中鲁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很温和”是有深意的,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出刘和珍的善良和温和。 B . 突出执政府的残暴和卑劣。 C . 和前文“有些桀骜锋利的”倔强性格形成互补关系,突出刘和珍爱憎分明。 D . 和后文“有她自己尸骸为证”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
    2. (2) 文段四中加点词“居然”、“竟”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作分析。
    3. (3) 请将以下材料和文段五第②段对照阅读,思考并回答:鲁迅是如何用真实冷峻的文字来驳斥执政府的通电和流言家的评论的?

      ①“三·一八”惨案事发当日,段祺瑞执政府便抢先发布“国务院通电”,声称:

      近年以来,徐谦、李大钊等,假借共产学说,啸聚群众,屡肇事端。本日由徐谦以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名义散布传单,率领暴徒数百人闯袭国务院,泼灌火油,抛掷炸弹,手枪木棍,丛击军警。各军警因正当防卫,以致互有死伤。似此聚众扰乱,危害国家,实属目无法纪,殊堪痛恨。

      ②第三天(3月20日),段氏又发布了第二道《临时执政令》:

      爱国运动,各国恒有,聚众暴动,法所不容。此次徐谦等率领暴徒实行扰乱,自属罪无可逭。惟当群众复杂,互相攻击之时,或恐累及无辜,情殊可悯。着内务部行知地方官厅,分别查明抚恤。其当时军警因执行职务,正当防卫,有无超过必要程度,着陆军、司法两部查明,依法办理。

      ③执政府秘书长章士钊所主持的《甲寅》月刊发表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时评,几乎照抄了当局《通电》上的文字。林学蘅于1926年3月20日的《晨报》上发表时评《为青年流血问题敬告全国国民》:

      在青年方面,外交请愿,虽属正当,亦何事啸聚男女,挟持枪械,若临大敌者,重以驱逐外交团之宣言,殴击警卫队之行动,不惜激于意气,铤而走险,乃陷入奸人居间,利用之彀中。

      徐谦、顾兆熊、李煜瀛、易培基,居于知识阶级代表者之地位,对于血气方刚之青年,不知所以启迪之,惟务放言高论,驱千百珍贵青年为孤注一掷,成者诸君尸其名,败则群众被其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