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宝鸡月考) 文言文阅读

    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如以日用 近事言之,  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 皆君上之赐也。是以 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智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而不可易。

    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 高尚之名以自媚 , 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但或者得之传闻,不求其 实,止于踪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高人隐士之目,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

    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即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 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 一新时  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 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

    因素有赢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掂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 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 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 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益增,饮食极减。至二十一 日,使者 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则不敢 不扶病而拜。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 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 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

    (节选自[元]刘因《上宰相书》)

    书①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①”

    (节选自《元史 ·卷一百七十一》)

    【注】① 书:指刘因的《上宰相书》。②出自《孟子》:“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B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C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D . 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圣门,义为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 B . “先储皇”与“果不如先愿”(《孔雀东南飞》)中的“先”意思相同。 C . 忧制,即丁忧制度。古代在职官员如父或母去世,须辞官回乡守制。 D .  拜,此处的意思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拜”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章开头表白自己本有为国家效力的想法,绝没有借辞官以求取名声的意图,努 力消除上司可能产生的误解。 B . 当时有人把作者看作高人隐士,而作者先从往事说起,表明自己不是隐士,这一事实讲 得简洁,但对说明问题却很有力。 C . 作者声情并茂,将自己病状心情写得细腻曲折,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书的最 后,拜托宰相向皇帝传言,戛然而止。 D . 作者的文章上交给朝廷后,朝廷也不勉强,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很惋惜,说刘因是不召 之臣,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
    4.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

      ②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