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东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孙犁

    赵老金是个宽心人,看得广,可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比谁也愁眉不展。他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看看这些景致,能散散心。

    赵老金六十几岁了,家里有个好说道好心肠的老伴和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姑娘叫小菊,她有父亲一样的安静悠远,有母亲一样的热情伶俐,恰好生长在冀中的黄金时代。

    “五一事件”后,赵老金的家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莱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河两边水浅的地方,果然已经结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

    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胜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碑》中孙犁所谓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在侵华日军残暴侵略后唤起了冀中普通民众的抗战主体意识以及抗战必胜的信念,普通民众自此之后焕发出更广泛、更坚决、更彻底、更顽强的革命斗志,军民鱼水情深、和谐共生的时期。孙犁作为一名以笔抗战的文艺战士,他以文艺的方式与华北民众并肩作战,所持有的是战友和百姓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立场,所采用的发现和挖掘民众参与战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的视角。《碑》中所描述的“纪念碑”一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

    (摘编自陈联记《论孙犁抗日小说的情感叙事》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八路军和工作人员常住在赵老金家,说明八路军与百姓关系融洽,后文写“李连长”等战士深夜来访就顺理成章了。 B . 听见李连长熟悉又亲热的声音,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女儿“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母女俩不同的动作显现出性格的不同。 C . 小说写到多种声音,“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战士们虽身陷困境却不慌乱。 D . 赵老金每天到那两战士爬上岸的地方去撒网,一网又一网,目的是寻找、打捞或许仍然幸存的其他落水战士。
    2. (2)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碑》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与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相比,二者都是抗日题材,艺术风格也一致。 B . 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C . 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D . 文本一是小说,注重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展;文本二是评论,讲究论断的鲜明、用语的准确。
    3. (3) “河水”承载着故事人物的复杂情感,结合文本一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 (4) 文本二评论《碑》中的“纪念碑”“二头连着百姓,一头连着战士:既是有形之碑,也是无形之碑”。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