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采石矶 郁达夫 

     十月中旬的和煦的阳光,不暖不热的洒满在冷清的太平府城的街上。仲则在蓝苍的高天底下,出了龙津门,渡过姑熟溪,尽沿了细草黄沙的乡间的大道,在向着东南前进。道旁有几处小小的杂树林,也已现出了凋落的衰容,枝头未坠的病叶,都带了黄苍的浊色,尽在秋风里微颤。树梢上有几只乌鸦,好象在那里赞美天晴的样子,呀呀的叫了几声。仲则抬起头来一看,见那几只乌鸦,以树林作了中心,却在晴空里飞舞打圈,树下一块草地,颜色也有些微黄了。草地的周围,有许多纵横洁净的白田,因为稻已割尽,只留了点点的稻草根株,静静的在享受阳光。仲则向四面一看,就不知不觉的从官道上,走入了一条衰草丛生的田塍小路里去。走过了一块干净的白田,到了那树林的草地上,他就在树下坐下了。静静地听了一忽鸦噪的声音。他举头却见了前面的一带秋山,划在晴朗的天空中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立起了身,他就又回到官道上来了。走了半个钟头的样子,他过了一条小桥,在桥头树林里忽然发见了几家泥墙的矮草舍。草舍前空地上一只在太阳里躺着的白花犬,听见了仲则的脚步声,呜呜的叫了起来。半掩的一家草舍门口,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孩跑出来窥看他了。仲则因为将近山麓了,想问一声上谢公山是如何走法的,所以就对那跑出来的小孩问了一声。那小孩把小指头含在嘴里,好象怕羞似的一语也不答又跑了进去。白花犬因为仲则站住不走了,所以叫得更加厉害。过了一会,草舍门里又走出了一个头上包青布的老农妇来。仲则作了笑容恭恭敬敬的问她说: 

     “老婆婆,你可知道前面的是谢公山不是?” 

     老妇摇摇头说:“前面的是龙山。” 

     “那么谢公山在哪里呢?” 

     “不知道,龙山左面的是青山,还有三里多路啦。” 

     “是青山么?那山上有坟墓没有?” 

     “坟墓怎么会没有!” 

     “是的,我问错了,我要问的,是李太白的坟。” 

     “噢噢,李太白的坟么?就在青山的半脚。” 

     仲则听了这话,喜欢得很,便告了谢,放轻脚步,从一条狭小的歧路折向东南的谢公山去。谢公山原来就是青山,乡下老妇只晓得李太白的坟,却不晓得青山一名谢公山,仲则一想,心里觉得感激得很,恨不得想拜她一下。他的很易激动的感情,几乎又要使他下泪了。他渐渐的前进,路也渐渐窄了起来,路两旁的杂树矮林,也一处一处的多起来了。又走了半个钟头的样子,他走到青山脚下了。在细草簇生的山坡斜路上,他遇见了两个砍柴的小孩,唱着山歌,挑了两肩短小的柴担,兜头在走下山来。他立住了脚,又恭恭敬敬的问说: 

     “小兄弟,你们可知道李太白的坟是在哪里的?” 

     两小孩好象没有听见他的话,尽管在向前的冲来。仲则让在路旁,一面又放声发问了一次。他们因为尽在唱歌,没有注意到仲则;所以仲则第一次问的时候,他们简直不知道路上有一个人在和他们斗头的走来,及走到了仲则的身边,看他好象在发问的样子,他们才歇了歌唱,忽而向仲则惊视了一眼。听了仲则的问话,前面的小孩把手向仲则的背后一指,好象求同意似的,回头来向后面的小孩看着说: 

     “李太白?是那一个坟吧?” 

     后面的小孩也争着以手指点说: 

     “是的,是那一个有一块白石头的坟。” 

     仲则回转了头,向他们指着的方向一看,看见几十步路外有一堆矮林,矮林边上果然有一穴,前而一块白石的低坟躺在那里。 

     “啊,这就是么?” 

     他的这叹声里,也有惊喜的意思,也有失望的意思,可以听得出来。他走到了纹前,只看见了一个杂草生满的荒冢。并且背后的那两个小孩的歌声,也已渐渐的幽了下去,忽然听不见了,山间的沉默,马上就扩大开来,包压在他的左右上下。他为这沉默一压,看看这一堆荒冢,又想到了这荒冢底下葬着的是一个他所心爱的薄命诗人,心里的一种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来。 

     “啊啊,李太白,李太白!” 

     不知不觉的叫了一声,他的眼泪也同他的声音同时滚下来了。微风吹动了墓草,他的模糊的泪眼,好象看见李太白的坟墓在活起来的样子。 

     他默默的在墓前草上跪坐。看看四围的山间透明的空气,想想诗人的寂寞的生涯,又回想到自家的现在被人家虐待的境遇,眼泪只是陆陆续续的流淌下来。看看太阳已经低了下去,坟前的草影长起来了,他方把今天睡到了日中才起来,洗面之后跑出衙门,一直还没有吃过食物的事情想了起来,这时候却一忽儿的觉得饥饿起来了。 

     他挨了饿,慢慢的朝着了斜阳走回来的时候,短促的秋日已经变成了苍茫的白夜。他一面赏玩着日暮的秋郊野景,一面一句一句的尽在那里想诗。敲开了城门,在灯火零星的街上,走回学使衙门去的时候,他的吊李太白的诗《太白墓》也想完成了。 

     (有删改) 

     [注]采石矶为传说中李白落水处,自古成为骚人墨客借以追怀李白的题材。小说《采石矶》写于1922年,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取材于清代性格孤傲、诗学李白的诗人黄仲则。小说共七节,本文节选自第三节。 

     文本二: 

     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郁达夫那种描写自我的冲动、随时可见的浪漫的自我想象以及一个人在路上的孤寂漂泊和对生命的感性寻找,构成了他大部分创作的原动力。而这些“一个人在路上”的漂泊和浪漫的自我想象早已被主体内在化了,每每被叙述者以具有切肤之痛、令人灵魂震颤的方式加以叙述,且形成郁达夫创作的一贯主题,它透露出郁达夫对生命和艺术的探索:面对日常世界的烦闷以及社会和现实的重压,作为个体的人当下选择如何?人的合目的性的取向又应怎样?能不能找到一种真正的解决,以便人类把灵魂从自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一个人继续前行寻找精神之光的力量? 

     (摘编自聂和平《郁达夫:朝圣路上的漂泊者》)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仲则“不知不觉”地从官道走进了一条小路,说明他沉醉于欣赏秋郊野景达到忘我的境地。 B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表达黄仲则当时孤独寂寞之情,也勾起黄仲则拜祭李白的念头 C . 小说选取高天飞鸦、白田秋山,细草簇生等平凡细小的意象,营造了清、静、闲适的独特秋味。 D . “想想诗人的寂寞的生涯”既体现李白怀才不遇的悲凉,又蕴含他不为时人所容的耿介品格。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借助黄仲则一系列的动作来推动景物的转换,移步换景,极大地拓展了环境空间。 B . 小说从黄仲则的视角,对村妇小童的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表现他们纯朴的特点。 C . 作者简要讲述黄仲则的来与回,详细叙述他寻找太白墓的过程,叙述详略得当,主体突出。 D . 小说情节简单但构思巧妙,半日之时、青山半脚,在有限的时空内张扬了深厚的文化韵味。
    3. (3) 小说中黄仲则看到荒冢后“不知不觉的叫了一声”,这一声凝结了千思万绪,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4) 一篇写黄仲则的小说,文本一却以“采石矶”为题,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