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丰台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谢景山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忧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 , 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事有先后耳。襄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不知己,务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 , 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 , 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欤?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欤?如景山且不能见信 , 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 , 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释: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 ②辱示:敬词。 ③佛肸( xī):人名,与孔子同时。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某尝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 B . 事有先后耳                 顾:只是 C .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         踬:困顿 D . 其所不至                 恨:痛恨
    2.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固守而不移者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B . 道者多矣               苟有异襄之说 C . 为文                   又病景山嗟世人不知己   D . 文词求于有位           道所怀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特唱于人

      还特地在众人中倡导(这种做法)

      B . 狷者难进而易退

      急躁的人难以前进而容易后退

      C . 非恤美仕之未得

      不是忧虑好的仕途不能得到

      D .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

      假如您尚且不能见到我写的信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中蔡襄针对好友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提出自己的质疑。 B . 作者希望谢景山仿效前代高位之人的自进方式,不盲目学习孔、孟两位圣人。 C . 谢景山感叹世间少有知己,追求显达,却仕途不顺,尤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 D . 作者针对友人的来信,以坦诚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为文主张和处世态度。
    5. (5) 文中说“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意思是并不是想要超过你,只不过陈述自己所坚守的(主张),那么作者所坚守的主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