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郑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中国木构建筑中由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间",它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间”按照纵横拼合可以形成多种建筑形式。“间”的正面叫“开间”或“面阔”,“间”的纵深叫作“进深”。几个开间并联一起,它的总宽度叫做“通面阔”,几个进深的总深度叫做“通进深”。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正中一间称明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增加次间数。在建筑设计中,一般是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目的是既要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使建筑外观达到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以上是就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来说的。而组群建筑的艺术处理,则随着组群的性质与规模大小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较多的布局手法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纵轴线与横轴线布局。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形式最多,但也有纵横二轴线并重的,只有局部有轴线或者完全没有轴线的也有。

    庭院的布局基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纵轴线上先配置主要建筑,再在主要建筑的两侧或对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筑,组合成封闭性的空间,称为四合院。这种布局方式通过庭院的数量、形状、大小及木构建筑的形体、式样、材料、色彩等的变化,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另一种庭院布局是“廊院式”。这种布局的方法就是在纵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再于院子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若干个单体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称为“廊院式”。这种用回廊与殿堂等建筑相结合的做法,在空间上可以收到高低错落、变化万千的艺术效果。

    较大的组群建筑如宫殿、坛庙等建筑,多用各种附属建筑来衬托主体建筑。为加强建筑的巍峨气势,组群建筑的宫殿正门一般采用巨大的形体,并建于高台或城垣之上。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一个地纵向布置若干庭院。而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庭院的门、殿、廊庑及其组合形式构成一峰高过一峰的形势,再加上地平标高的逐步加高和建筑形体的逐步加大,遂使建筑组群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变化达到高潮。如北京故宫以天安门为序幕,前三殿为高潮,景山作收尾,就是这种布局手法的最好范例。

    (摘编自许树安等《中国古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富于变化的建筑群组布局》)

    材料二:

    最后的一点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自然是它的特种的平面布置。平面布置上最特殊处是绝对本着均衡相称的原则,左右均分的对峙。这种分配倒并不是由于结构,主要原因是起于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形式,社会组织制度,人民俗习,后来又因喜欢守旧仿古,多承袭传统的惯例。结果均衡相称的原则变成中国特有的一个固执嗜好。

    例外于均衡布置建筑,也有许多。因庄严沉闷的布置,致激起故意浪漫的变化;此类若园庭、别墅,宫苑楼阁者是平面上极其曲折变幻,与对称的布置正相反其性质。中国建筑有此两种极端相反布置,这两种庄严和浪漫平面之间,也颇有混合变化的实例,供给许多有趣的研究,可以打消西人浮躁的结论,谓中国建筑布置上是完全的单调而且缺乏趣味。但是画廊亭阁的曲折纤巧,也得有相当的限制。过于勉强取巧的人工虽可令寻常人惊叹观止,却是审美者所最鄙薄的。

    (摘编自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材料三: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上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让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这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前三殿”与乾清门和“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但是,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廊、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北京故宫为例,用“序幕”“高潮”“收尾”等词语,生动阐释了组群建筑有层次、有深度的布局手法。 B . 材料二既点明了中国建筑具有庄严与浪漫混合变化的特征,又强调了追求画廊亭阁曲折纤巧的做法不可取。 C . 材料三第三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论说了音乐的主题和变奏通过重复与变化取得统一,具体形象。 D . 材料一、二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三将建筑与音乐、绘画等相结合,阐释了艺术创作的“变”与"不变"。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的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有无穷变化。 B . 李公麟的《放牧图》整幅手卷展现无数匹马的形象,就像一首乐曲,用放牧者和马匹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C . 阿房宫占地极广,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直通咸阳,整个建筑群包括许多座楼阁,像蜂房、水涡一样稠密层叠。 D . 颐和园的长廊看起来是无尽重复,可谓千篇一律,但走到长廊以前的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请分别说明其阐说思路。
    5. (5) 《红楼梦》中描写荣国府的这段文字可以体现中国建筑哪些布局特征和艺术美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注:抄手游廊指我国传统院落中沿着院落外缘布置的走廊,形似人抄手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故名。穿山游廊指在房屋的山墙上开门连接起来的走廊,又称钻山游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