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之夜 

     杨朔 

     经过整天劳顿的旅程,这是我第一次吃饭。一碗汤面,夹杂着泥沙的汤里加进多量的酱油,我的因饥饿而烧热的肠胃舒畅地膨胀起来。“来一碗鸡蛋炒饭。”第二个客人跨进来,走向小饭馆里独一无二的食桌前,坐在我的对面。短时间,我们的目光交织成一条直线。他的年轻而健康的脸膛曾给我留下一点新鲜的记忆。 

     就是今天下午,他身上穿的也是这件军用的黄色棉大衣,头上也是这顶灰色军帽。他坐在黄河渡船的舷板上,前后左右挤满人群。旅客们十分嘈杂,但这不能够淹没一个婴儿的啼哭声,婴儿的母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 

     他——年轻的军人——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又摸出一块干硬的馒头,用类似女人的柔声说:“孩子饿了。嚼点馒头给他吃吧。” 

     现在,他的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这和他矫健的举动似乎不大调配。 

     我们这是第二次见面,但彼此全把脸埋在食器上,保持着静默。 

     刚吃完面,隔壁客店送我来吃饭的茶房招呼我说: 

     “警察来查店了。请您回去看看。” 

     巡警盘问得很详细。不到一刻钟,我听见警察也从对面房间出来,皮鞋的声响渐渐地消失下去。谁在敲我的门? 

     “请进。” 

     板门轻快地推开,他站在我眼前。一种熟悉柔软的话语滚动在我耳边: 

     “请别见怪,同志也是从八路军前方来的么?我住在对面房间,警察的话,我全听见了。” 

     原来我们是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现在更住到同一个客店。我们热烈地握着手,五分钟以后,便成了很熟的朋友。 

     “杨同志……” 

     “黄同志……” 

     我提议去散散步,他高声叫道: 

     “茶房,锁门。” 

     这家旅店坐落在潼关城外,接近陇海路车站。马路两旁的店铺已经早早关上门,潼关的城墙和城楼衬映在星空之下,画出深黑色的轮廓,比较白天似乎更加突兀、雄伟。 

     我们横穿过一条小巷,停留在黄河岸上。这其间,黄同志不停地哼着各种救亡歌曲。他手里拿着一只电筒,四下照射着,忽然,我听见他兴奋地喊道: 

     “喂,你看,这里全是战壕。” 

     他敏捷地跳下去,我跟随在他后面。他把身子俯在战壕边上,电筒一扳,做了一个射击的姿势,继而懊恼地咕哝着: 

     “你不知道,杨同志,我们两个从广东跑到山西,本来都想加入游击队,谁知只准他加入,偏叫我到延安去学习。” 

     “他是谁?”我一点不明白他的话。 

     “我的丈夫呀!” 

     “怎么,你是位女同志?”意外的惊讶使我不自觉地把语音特别提高。 

     黄同志用电筒向我脸上一扫,也许我的表情太惊奇,遏制不住的笑声从她的嘴里迸发出来,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末了,她喘息着说: 

     “算了吧,男女有什么关系,值得这样大惊小怪。” 

     “你们结婚多久了?” 

     “两年,还有一个男孩。”她突然静默下来。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她一时沉入寂静的回忆中,更用简单的语音把我领进她那回忆的门限。 

     她的小孩刚一周岁,又白又胖。她的热情高扬在民族革命的怒潮里,时时吸引她走向战场,然而小孩总牵掣她。她的丈夫几次激励她说: 

     “勇敢点吧,你该做大众的母亲,不要做一个小孩的母亲。” 

     她当然是勇敢的。因此,一天早晨,她同丈夫离开家庭。抛在身后的是他们的小孩和一封留给父母的信…… 

     “动摇了吗?”时常,他们彼此故意讥笑着。 

     然而,当他们看见前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怎样在吃苦,他们感到羞惭,渺小。 

     “我一定打游击去,决不后退!”丈夫坚决地说。 

     “我一定追随你。”妻子也不曾动摇。 

     虽然她很勇敢,可是环境并不允许她。她被分配到延安“抗大”去学习。 

     “去吧,革命不一定在前线。”丈夫极力安慰她。 

     当天,黄同志就离开前线,恰巧同我走到一路。 

     “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她张开两臂,做一个飞翔的姿态。 

     谈话愉快地进行着,没有人留心到渐渐逼近的轻细的脚步声。突然,我的眼睛受到强烈电光的照射,同时听见有人在壕沟上骂道: 

     “什么人?滚上来!” 

     这意外的袭击使我们暂时失去镇静,但不久就恢复了神智。我们爬出战壕,黄同志亮一亮电筒,发觉对方是一位武装的士兵,右手拿着手枪,左手是一只正在放光的电筒。 

     “你们是什么人?”兵士喝道。但当他知道我们是来散步,而且验过我们的护照,就十分客气地说:“对不起。我刚在城门口放哨,看见这边一亮一亮的,当是有汉奸了。” 

     他走开几步,停住脚,又叮咛我们说: 

     “近来这里很严,同志们顶好早早回栈房去。”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次见面时,两个人“全把脸埋在食器上”,既是因为整天劳顿后的饥饿,又有由陌生而产生的羞涩。 B . “同时离开前线,同时坐上火车,同时渡过黄河”,几个“同时”凸显了二人奇遇,也让他们快速熟悉起来。 C . 黄河岸上遇见战壕,黄同志跳入其中的射击演练,也引出了她无法参军的遗憾,并由此托出她女同志的身份。 D . 作者写巡逻士兵喝骂、检查护照、叮嘱早回客店,是为了结束二人的夜色散步,给文章一个自然而然的收尾。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善用伏笔,“类似女人的柔声”“声音仍带着女性的气味”“熟悉柔软的话语”等词句贯穿篇章,使得黄同志女性身份公开顺理成章。 B . 文章多次使用插叙手法,交代了黄同志与丈夫离家北上、黄河渡船偶遇等细节,这也促成了作者与黄同志在潼关的相遇、相识、相知。 C . “仿佛黄河的浪花,四处飞溅着”,比喻修辞将黄同志与黄河浪花联系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觉醒的中国女性身上爽朗、勇敢的人物品行。 D . “我真焦急,只想立刻飞到延安”,辅以黄同志张开两臂的动作描写,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她内心激荡的革命热情和对延安生活的向往。
    3. (3) 文章结尾说:“这是一个多么富有传奇意味的夜晚——在潼关。”为什么“富有传奇意味”?请结合全文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