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引起人世间种种事象而使诗人感动。 B . 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与诗人同样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 . 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 . 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因此自然诗比人事诗意蕴深广。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 . 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 . 两材料都引用了《诗经》诗句,但用意不同,材料一为证明“兴”的作用,材料二为证明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 D . 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可见中国的自然诗总体偏柔。
    3.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诗句的一项是( )
      A .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B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C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D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4. (4) 柳永《蝶恋花》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
    5. (5) 材料二中,对于自然诗作者提出了哪些文艺理论,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