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渔鼓
洪波
①故乡的渔鼓是我人生记忆里的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迹。
②它仿佛神秘的精灵,时不时的倏忽闯入我的脑海,刹那间鲜活的形象带给我惊喜,却又转瞬远去,追寻无迹。
③现在的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渔鼓唱词了,但是那时而悲怆苍凉、时而慷慨激昂的渔鼓曲调,始终挥之不去,回响在我的记忆里。
④上小学时,每逢集日,下午放学后,班里第一个背起书包就跑的肯定是我。不过我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向集市上跑。
⑤我总是一边跑一边竖起耳朵听远方集市上隐隐传来的渔鼓声,希望能够赶得及听渔鼓艺人临近散场时的最后一段说唱。
⑥到了集市,不用特意寻找,只要朝着集市深处隐约传来的渔鼓声奔过去,就可以轻易地找到地方——那里早就被一大圈人围着了。
⑦从渔鼓艺人的口中,我结识了很多很多的古代英雄豪杰,如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瓦岗英雄;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岳飞;为民做主、刚直不阿的包拯……这些被渔鼓艺人传唱的英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是我少年时代最向往的偶像,也是我向同伴们炫耀知识的资本。
⑧渔鼓艺人说书时,多数时候是坐在凳子上,怀中抱着三尺长的渔鼓(用竹筒做成,一头筒底蒙着猪皮),左手夹击简板(两片一尺多长的狭长木板,可相互敲击)发出清脆的啪啪声,时快时慢,节奏恰好与艺人口中唱词的缓急相对应,而每到一句唱词临到结尾的时候,艺人的右手无名指和中指便敲击渔鼓的筒底,发出低沉的咚咚声。
⑨他们在演出时,唱到精彩的地方,常常是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咿咿呀呀地唱,自己就先陶醉在他本人所营造的精神世界里了。
⑩渔鼓这种说唱的道具虽然简单,却极具魅力,与渔鼓艺人的唱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一点也不亚于其他戏曲里伴奏的乐器。
⑪艺人的说唱,嗓音一般略微有些沙哑,富有沧桑感,极具艺术感染力。
⑫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千转百回,如故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盘旋曲折,时而山重水复、晦涩难走;时而柳暗花明、悲喜交集。而在这些声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⑬渔鼓艺人在说唱的时候,围绕在四周的观众们,也都微合着眼睛,竖起耳朵听得如醉如痴。
⑭集市上喧闹嘈杂的声音,都变成了背景声音而显得遥远陌生。置身于此,即使你不懂艺人的说唱方言,也会因为他吟唱语调的高低婉转,悲喜哀叹而深受感染,沉浸在说书艺人所营造的悲欢起伏的精神世界里。
⑮这简直和在巍峨庄严的音乐厅里聆听意大利歌剧里的咏叹调一样,单单是听声音之激昂跌宕,慷慨悲壮,不必懂歌词,也能心领神会,沉浸其中。
⑯而在表现英雄豪杰比武的时候,这三尺长的渔鼓就不单单是乐器,还成了代表主人公兵器的道具,时而化身为狼牙棒,举火烧天;时而化身为点钢矛,拧身直刺;而渔鼓艺人也在不断地变换神色姿势,俨然成了英雄的化身。观众眼花缭乱,心动神驰。
⑰如今,在家乡已经很少能看到渔鼓艺人的身影了,但是渔鼓的声音,却始终回荡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关于故乡记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⑱我常想,渔鼓说唱这种已经流传了千年的传统艺术,它已经根植于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融汇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人的血液灵魂之中,它不会消失。总有一天,它也会登上大雅之堂,传唱四方。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原文 |
批注 |
在简板时缓时急的节拍伴奏下,其唱腔的音调千转百回,如故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盘旋曲折,时而山重水复、晦涩难走;时而柳暗花明、悲喜交集。而在这些声调转折的关口,配以渔鼓的咚咚声,便更觉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
① |
上小学时,每逢集日,下午放学后,班里第一个背起书包就跑的肯定是我。不过我不是急着回家,而是向集市上跑。 |
通过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了“我”上学时急于去集市上看渔鼓表演,表达了“我”急切的心情,和对渔鼓的喜爱。 |
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真理。 |
② |
【链接材料】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节选自刘成章的《安塞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