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综合题
  • 1. (2023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大熊猫之父”是人们对学者胡锦矗的敬意,他用毕生精力给世界一个不再濒危的物种,早在1974年,由胡教授受命组建的30人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大熊猫的活动区域具有季节性,春季为了求偶往往“串门”几十上百公里,秋冬季又跑到低海拔地区找饭吃,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调查队的首要任务是调查秦岭地区大熊猫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内的个体数,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 (2) 调查队有限的资料显示,大熊猫消化竹子的能力较弱,吃下去的竹子所显示的齿间距与粪便中基本相同,经过分辨,就能确定年龄、种群数量等信息,这种方法被命名为“咬节法”。但有的季节大熊猫吃竹叶的比例增加,给咬节区分辨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调查结果会偏;“咬节法”常与“距离区分法”配合使用,一般相距200米的两组新鲜程度相近的粪便可以认为是两个个体同时排出的,考虑到采样不及时的问题,该种调查方法结果可能偏
    3. (3) 秋冬季低海拔地区,决定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这也体现了群落的性改变。
    4. (4)  1983年到1988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表明,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由2459只降至1100余只,科学家对其原因作出如下假设:

      a.冷箭竹开花,导致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减少;

      b.人类不断侵袭和毁坏熊猫栖息地;

      c.小种群内近亲繁殖引起遗传病发病率增高。

      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以下事实:大熊猫春季的求偶迁徙行为并未消失;对死亡个体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比对,未表现出明显家庭特征;大熊猫的主食竹共有16属107种变种,由此可知,上述假设最可能的是,这提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路径:

    5. (5) 大熊猫本来属于哺乳纲食肉目,但如今却喜好食“素”,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解释它出现这样生态位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