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下·金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21年3月15日,国家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把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何为“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所谓“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中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破排放,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 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升温幅度还会继续增高。 

    (摘编自新华网2021年3月15日新闻,《中国气象报》2020年12月29日《什么是碳中和》)

    【材料二】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盖力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网距离时破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摘自《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弄,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苦,以成鱼鳖之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泰国出现了县正意义的“环保条款”,“环保条款”记录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平的“环保法”。《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在国家博物馆收藏着的西汉彩绘雕鱼青铜红灯,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展贯和脖颈导入体内,经由雕趾里的水层进行溶解,达到净化烟雾、消减室内空气污染的目的。 

    “垃圾围城”是如今全球化的大难题,但是在农业文明时代的古人可不怕,不可回收的垃圾被堆起来或放进大缸,等到其被风化后,再作为肥料回到田地里。 

    (摘编自公众号“碳着急”《低碳环保,古人怎样做的呢》)

    【相关链接】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为实现碳中和,我们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中和社会活动所需的碳排放,让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为零。 B . 碳中和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意义重大,而减低碳足迹,既需要国家进行整体布局。也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 C . 相比较生产棉布衣服,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进而导致碳达峰排放。 D . 在上古时期,“不得堵塞河道”“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的规定能有效地保护大气,并减轻雾霾天气。
    2. (2)  以理令的眼光来看,以下古人的环保举措符合“低碳”行为的选项有 ____ 

      ①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②夏三月,川泽不入纲否,以成鱼鳖之长。 

      ③不得堵塞河道 

      ④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 

      ⑤西汉彩绘雁鱼背铜红灯,灯火点燃时,烟雾会通过嘴和脖颈导入体内,经由雁肚里的水层进行溶解。 

      ⑥不可回收的垃圾被堆起来或放进大缸,等到其被风化后,再作为肥料回到田地里。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⑤ D . ④⑤⑥
    3. (3)  关于“低碳生活”,小宇和小雯同学展开探讨,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以及相关链接,以小雯的身份对小宇的观点进行反驳。 

      小宇;低碳生活意味着我们要过苦日子。 

      小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