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保山期末) 文言文阅读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 , 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 , 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固多愧矣。汝无我之功勤,而承我之富贵,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且成迟败速者,国也;失易得难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改动)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今诏敕A行B下有未便者C皆应D执奏E毋得阿F从G不H尽己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文中指轮流,与《庖丁解牛》中“良庖岁更刀”的“更”字意思不同。 B . 日昃,指太阳偏西的时候。“昃”与成语“昃食宵衣”中的“昃”意思相同。 C . 中,文中指合乎、符合。与《促织》中“劣弱不中于款”的“中”字意思相同。 D . 致,文中是罗致、招致之意。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从工匠对良弓的解释中认识到了自己对良弓认识的不足,并由此推想到对国家事务认识的不足,从而加大了问政于臣的力度。 B . 唐太宗与隋文帝在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用人方面:隋文帝虽然勤勉,但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唐太宗则知人善任,赏罚分明。 C . 唐太宗将修身治国之道,总结为十二篇文章,这是他一生统治一个泱泱大国的切身体会,他将其赐予太子,要求太子不要避讳,遵照执行。 D . 唐太宗告诫太子要多学习以前贤明的君主,并且设身处地地分析了太子和自己的不同境遇,告诫太子戒奢为善,谨慎治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②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

    5. (5)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厚德治国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